现在的中国人还爱读书吗?
现在的中国人还爱读书吗?
这两年我一直在看,现在如果有两三天没看书的话,真的会有虚度光阴的感觉。现在感觉好书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就是年岁越长,记忆力变差,看过了很快又忘了。
在《神童诗》上说: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似乎我们国人本就是个爱读书的民族。但为什么每年高考后,学校都要上演撕书的闹剧呢?
《神童诗》接着又说: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原来国人爱读书,并不是为了求知,而只是为了名利。
现在想想,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追名逐利吗?似乎也不是,但现在的年轻人,高考后便没有完完整整读过一本书,不少出版社最赚钱的业务永远是教辅教材,很多人所谓的读书只是为了考证升学。
其实,如果你对工作感到焦虑,对人生感到迷茫,冥思苦想一些问题没有进展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书。所谓焦虑和迷茫,根源都在于认知的低维。
好书的话,最少是要读三遍。读三遍的收获,是读一遍的十几倍,而不是三倍。读书还是要不带目的读比较好,当时感觉有收获就行了,这种感觉会潜移默化地慢慢改变你的行为和思想。
一个人怎么才能养成读书的爱好?
读书是一种感觉,不是读书破万卷,更不是成为书呆子。要把读书当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穿衣吃饭一样。
宋朝诗人黄山谷说过: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如果你三天不读书,也觉得浑身不自在,感到羞愧,那么你就已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的。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史书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全书共有294卷,历时19年告成。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书中涵盖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
通过这本书,你可以建立起更高维度的视角,看清楚很多问题的本质。
读书习惯的养成,先要靠坚持,坚持一两个月,或半年,就快形成习惯了。坚持的这一段时间,是最痛苦的,很多人都放弃了。就像戒烟,三个月不抽,基本上就不会再想了。当然,还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有几个爱读书思考的朋友或网友,能激励自己。抽烟也是,身边同事朋友天天抽,想戒是很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