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被称作“千古第一才女”,她的哪一首词写得最好?
文·段宏刚
古人受“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观念的影响很深,在普通大众心中不论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还是农家女子,太有才华终究不是一件好事。
女子出生下来,长到碧玉年华,嫁给一名如意郎君,做一个贤妻良母,在家里相夫教子,这辈子就算圆满了。古代绝大多数女性都是按照这个步骤来走完人生之路的。
然而,古代总有极少数女性以飞蛾扑火的姿态,努力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她们向世人证明,男性能做到的事情,女性同样也可以。
北宋著名才女李清照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她的才华、思想、情怀、境界,乃至整个人生格局,不输于同时代的任何男性,放眼整个中国文学史,她也是出类拔萃者,“千古第一才女”的称呼不是白叫的。
李清照一生活了73岁,总共留下大约70多首诗词,大部分是经典之作。广为流传的有五言绝句《夏日绝句》,里边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词,都是“婉约词”代表作,传颂率都非常高,都写得很好,都在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要评价李清照哪一首词写得最好?确实很难给出公正答案,我只能从意境、“婉约词”的审美特征,以及个人喜好三个方面来评判。
其一,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最重要的评判指标,“意”指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指客观的审美对象,在诗词中常常由“意象”来代替“境”。作者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具体的意象中,两者相互衬托,制造出一种回味无穷的审美空间,才可以称作意境。
简单来说,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后形成的感人的诗情画意的韵味。
李清照是女性作家,身上有与生俱来的阴柔气质,因此,她擅长用“花”作为意象,来表现女性娇柔、温婉、妍媚、细腻的情感世界。
她的词作里,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出现过“花”,可以说,她是中国文学史上把“花语”的审美空间开发得最广阔的作家。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里的句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里的句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里的句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里的句子: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类似的名句非常多,这些名句都寄情于“花”,既表达了女性柔情似水的情感世界,又暗示女性如花一样韶华易逝,容颜易老。
可以说,在意境的营造上,李清照堪称大师级人物。
其二,“婉约词”的审美特征。
含蓄、内敛、委婉、绮丽、香艳,注重音乐的韵律美,呈现一种淡淡的感伤格调,是“婉约词”的主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婉约词”具有鲜明的小资情调,更适合在古代歌楼里吟唱,它像羽毛划过心灵一样,让人听后能拨动心底的柔软。
敏感的李清照,似乎是天生为写“婉约词”而诞生的作家,她的每一首词都可以看作是“婉约词”的经典之作。
其三,个人的喜好。
李清照是自柳永之后的又一个“婉约词”大家,在她生活的年代,宋词经过苏轼的改革,已经向“豪放词”方面发展,表达恢弘壮阔的雄强之气,成为词坛的主流。
但是,李清照毕竟是女性,她在精神境界上无法像苏轼那样超脱,创作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表现生活中的哀愁和感伤,表现她跟丈夫赵明诚之间的悲欢离合,依然是她喜爱并擅长的创作路子,她这种做法也符合大部分女性的思想观。
当1127年“靖康之变”发生后,李清照看到北宋随即崩溃,她不得不举家南迁,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随之,她的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有意识地开始把家国情怀融入到作品里。
在此时,她虽然写的还是“婉约词”,但格调和境界完全不一样了,她超越了自我意识,把视角放在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开始关注人的共同命运。
综合这三点来看,我认为,李清照51岁时(1135年)在浙江金华避难时创作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一词,写得最好,文学价值最高。全词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意境非常广阔,一语双关,借助红花遭受风吹雨打后变成了尘土,烘托出无可奈何的人生喟叹。
生命如花,但避免不了俗世生活的风吹雨打,终究要尘归尘土归土,从生到死,从有到无,这是每个生命的宿命,谁都摆脱不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同样是一语双关的经典句子,情感深沉,把万物亘古如斯的生命情态概括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首词以小见大,既表现了个人不幸的生活遭遇,又表达了对故国不幸遭遇的无限感慨,是对家国情怀的精准阐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