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放下执著!
在佛学的思想体系中,总的来说,修行分为三步 曲:看破、放下、解脱。如下浅谈其中的放下。
在我们平常生活中,也时常提到放下这个词,例如当我们心里有所压抑的时候,常被人劝导放下那些压抑着我们的事情,等等。不过,现实当中,也有不少人以为放下财物、抛弃家庭、远离生活就是放下,这种观念是与佛学的思想相违背的。
在佛学的观点里,真正的修行并一定非要出家,出家只是利于修行的一种方式,形式上只能算是“身出家”,佛法修心,而注重的是“心出家”,例如现实中就有不少在家修行的居士,他(她)们并没有放下财物、抛弃家庭,也没有离开现实生活,当中也有不少人有所成就的。
在佛学的思想里,放下是指放下一切妄念执著,这些妄念执著犹如种种沉重负担,放下了身心自然就轻松了,心无所牵挂,才能达到自由解脱的目的。
佛学认为“诸法无我”,主张“无我”,认为世人正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无我”的真谛,追求和执著于有“我”的观念,“颠倒”了认识,实属作茧自缚。
佛学的观点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就连我们人的身体也是“五蕴”的假和合,是由因缘条件形成的,“缘起性空”,无有自性,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所以“无我”,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了“空观”。
所谓“诸法无我”,意思是说诸法不是“我”和诸法当中没有“我”。在佛学的观点里,众生是“五蕴”假合,而凡人妄执这个假合的“人我”为“实我”,称之为“我执”;不知“五蕴”之法虚幻不实,妄执“法我”为实体,称之为“法执”;是为观念“颠倒”。
在我的生活经历中,偶尔会跟人谈到佛学,每每都会有些人将佛学与佛教等同起来,认为或多或少有“迷信”成分,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简而言之,佛教是个有组织的团体,而佛学是佛陀学说的研究,例如本文的标题是冠以“佛学”冒号下的“放下执著”,谈的就是佛学而非佛教。
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对佛学的一些观点难以接受,例如上文提到的“诸法无我”的佛学观点,对“无我”的佛学主张不容易接受,但有意思的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交流表达中,我们时常在“我”字的后面加上一个“的”字,例如我的手、我的脚、我的眼、我的鼻、我的耳朵、我的身体……这相当于默认这些特定的表达内容中后面有个“我”的存在,其中包括我们眼前这个身体,更不要说外事外物了。如果我们细想一下,似乎早已习惯了接受佛学里的“无我”的观念。
在佛学“诸法无我”的观点里,诸法都不是“我”,诸法当中也没有“我”,所以对于“我”来说,诸法都是虚妄不实的东西,在著名的《金刚经》里,把一切“有为法”视作梦、幻、泡、影、露、电,认为均属虚妄不实;有人曾经说过,《金刚经》著名的四句偈里,不是比喻,而是写实,也许各人的观点不同,但从我们平常生活习惯的“我的”交流表达中,或多或少有几分默认的成分。
而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我们生活的着力点几乎全部是为了这个“五蕴”假和合的身体和追求一些外事外物,形成了固执的“我执”和“法执”的观念,经云“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我们平常生活中绝大数人都是如此这般,陷于声色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以我的人生经历,觉得人的烦恼大多都来自外部事物,不出名、情、利三个字,自己“生产制造”出来的烦恼几乎是没有的,在佛学的“无我”思想指引下,想来确有几分“颠倒”的意味。
佛学中的放下,指的就是放下这个“我执”和“法执”的观念,把破除法我执视为成就佛果的关键。
所以,不难想象,现实中有些人以为放下财物、抛弃家庭、远离生活就是放下是得不到解脱的。有些人是放下了财物,但心里还是万般不舍,有些人还有惦记着别人的人……观念不转变过来,这又如何得解脱呢?
我觉得,从借鉴佛学思想的角度看,以活学活用的观点来看,在世俗中生活的我们,如果能够做到少一点得失心,遇事不要太放在心上,能够做到“行若无行,事事无碍”,理论上也趋向于放下执著,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当求之事、超过自己能力范围之物、不该记挂的人,更应以作“无我”观想,转变观念,放下那些执著,就有几分放下的味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