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何以“心生万有”?醍醐灌顶!
《华严经》载,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指出世间万有事物都是内心所变现,一切法皆不能离开“识”而独立存在。何以故?
在佛学的观点里,常用“因果律”来说明世间一切之间的关系,认为事物的结果本来潜藏在原因之中,结果实际上只不过是原因的转变。
“因果律”不但是佛学的理论基础,因果现象也是“自然法则”之一,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涅槃经》载,“种瓜得瓜,种李得李”,这种“自然法则”,历经千年检验,已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形成了一句民间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用来说明种什么收什么,譬喻做了什么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有一回,我到农村亲戚家探亲时,看到屋檐下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庄稼种子,由玉米、菜蔬到芝麻绿豆等等应有尽有,还有一些极细小的庄稼种子被装在陶罐里,我完全分辨不出是什么种类来,一时大觉稀奇,勤劳的亲人说,“不同的庄稼种子要在不同的季节里下种,我们种下什么种子,就会得到什么收成,只要悉心照料,它们都不会辜负我们,天地也不会辜负我们。”我慨叹这些看似干枯死寂的植物种子背后,实际上潜藏着生命,只要适时下种,在阳光、土地、水分等各种条件的作用下,就会不失本色地还报于艰辛劳作的人们;因缘历历,天地天私,而我们人却常常忘失了自己。
经云“无不可作故”,即无中不可能生有,例如花生本来有油,才可以从花生里榨出油来。我联想起若干年前“水变油”的“事件”,不觉暗暗失笑。
在佛学的“因果律”里,在自然的“因果法则”下,事物在因果之间存在着确定的的关系,一定的因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果,因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种瓜得豆,也不可能种豆得瓜。水不能变成油,因为水中没有油的成分,故油不能从水中取得。
凡事凡物,原因与结果之间都存在着特定的关系,因与果在性质上必定相同,只是形态上可能发生了改变,例如水可以蒸发为雾,也可以成冰成雪,但本质上都是H2O。在《华严经》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观点主张里,一定程度上,唯“识”是当中的因,是“心”起现的根本,而相对于“色”而言,“识”与“心”相通,这时的“心”里包括了“识”的义,“心”是因,“色”为果,故而“心生万有”,归根到底又是“唯识所变”。
佛学的观点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现象,一切都依待他缘而起,人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缘起性空”,是假生假有,存在着成、住、异、灭四种现象,并且永远处于由生到灭的不断变化过程中;“缘起性空”是佛家的智慧真谛,佛家在这个理论支点上,认为“依他起性,似有非有,因缘唯识”。
经云“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自性”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具有完全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独特的、自行成立的特性,是超越因缘关系的“绝对”存在,但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单独存在的,站地现代科学的立场,一切不过是分子原子中子粒子的聚聚合合,特性单一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佛学上用“唯识”来说明诸法的本源,说明诸法“唯识”的性质,是因果关系中的“因”,在相对“色”的时候,识”与“心”相通,以“真心”为万法产生的本源,“心”是因,“色”为果,这就是“心生万有”,始于假立。
我们平常所见,皆因每个人“识”的不同而有分别;例如最近Facebook的始创人扎克伯格与华裔夫人普莉希拉.陈的照片就被“狗仔”频扒见于报端,有好事者认为普莉希拉的长相平平,说国人与“歪果仁”的审美观不尽相同,但这只是好事者个人的“识”见,每个人的“识”有所不同,因而所得的结论也是不相同的,有时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也许在小扎眼里,那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呢,当爱情甜蜜到对一切无感之时,据说小扎与夫人普莉希拉两人一言不合就捐款,在他们眼里,钱是用来捐的。我们平常所见的各种现象、事物,大致如此。
《瑜伽师地论》载,“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是“因果律”理论的延展,指出任何“因”都必然导致相应的果,“因”在未得“果”之前不会凭空消失,而“心生万有”也在这些“规律”的作用范围之内,佛学上透过这些理论支点,引申到“因果报应”的关系上来,认为世间人们的穷通富达,都是“因果报应”的结果。
作为“心生万有”的“心”,在与“色”相对的前提下,作为“因”,具有种子的特性,是一个人的“本心”、“真心”。我们从农夫收藏种子中可以得到启迪,看似干枯死寂的背后潜藏着生机,当因缘条件形成的时候就会结得相应的果,种瓜而得瓜,种豆而得豆。作为“心生万有”的人来说,时刻不能忘失了自己的“心”在人生际遇上作为“因”所起的作用,眼前所得的各种遭遇,都可以通过回溯“本心”、“真心”找到相应的答案。因缘历历,天地天私,我们人不能忘失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