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佛学

慧远佛学及其意蕴

来源: 点击数: 时间2020-10-12 10:18:52

  ——作者:虚无居士

  慧远(334~416)作为东晋庐山僧团的佛教领袖,与北地高僧鸠摩罗什遥相呼应,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大德。俗姓贾氏,雁门楼烦(今山西崞县东)人,《世说新语·文学》注引张野《远法师铭》称其“世为冠族”。据《释慧远传》,慧远年少之时,“博综六经,尤善庄老”。

  东晋永和十年(354)慧远时年二十一,钦敬江东豫章名儒范宣子,意欲南渡与之交游隐居,因战乱道途阻隔而未就。遂前往恒山,从释道安习佛教般若学,悟佛高明。《高僧传》记慧远之言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安公(道安)常叹曰:‘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东晋兴宁三年(365),慧远随师南抵湖北襄阳,宣述般若“心无”义。太元三年(378),因苻丕攻襄阳,道安被拘而不得出,慧远南下荆州,行至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又住西林寺。遂信徒日众,香火旺盛,刺史桓伊仰慧远智量,为筑东林寺。自此慧远“卜居庐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焉”。

  慧远聚徒讲经,撰述佛论,与罗什探讨,携门徒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年八十三而终老于匡庐。日人镰田茂雄云,慧远“在南北朝佛教的地平线,开辟了很广大的基地。慧远可以说是中国初期佛教的转捩者,其在思想史上有不可磨灭的意义”。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诔并序》称,“法师(慧远)嗣沫流于江左,闻风而说(悦),四海同归”,其影响耸动朝野。慧远著述,后人编为十卷凡五十余篇。

  除已亡佚之《法性论》外,有《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与《大智论钞序》等,另书信十四篇及少许铭、诗与赞等,主要收录于《弘明集》《广弘明集》《出三藏记集》与《高僧传》。考慧远佛学精魂,“法性”“涅槃”说为其题中应有之义。关于《法性论》,仅《高僧传·慧远传》存有二句:“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意为:涅槃以永恒不坏为法性,证得法性以体悟涅槃为宗要。东晋佛学,以“无”说“空”,大倡般若中观“毕竟空寂”义,另一派则倡言涅槃佛性说,慧远的“法性”“涅槃”之见,即如是。慧远以“法性”“涅槃”为成佛之终极,总体决定其对美的基本看法。世间之一切美的事物似乎固然难入其法眼,而其悬拟于出世间的“原美”之光辉,却要“照亮”世间及其人心之黑暗。

  “法性”“涅槃”而非“性空”,是慧远所执著体悟的“原美”。唐元康《肇论·宗本义》疏曾引述慧远之言云:“性空是法性乎?答曰:非。性空者,即所空而为名。法性是法真性,非空名也。”此言区别般若中观之“性空”与涅槃佛性的“法性”,尤为中肯。问题是,这出世间之“原美”,难道与世间没有关系吗?当然并非如此。

  世间尘染,众生烦恼,使“原美”处于遮蔽与系累之中。然则慧远对于佛教、成佛,对于世界与人性,实际并未丧失信心,其坚信成佛之可能而众生之心可被改造,以至达成涅槃之境。佛国、法性、涅槃之“原美”,作为成佛的接引,作为涤除尘累、污垢而特具精神提拉、升华的动力和魅力,实际便是对于尘世之美的宗教式肯定。道、释、儒三学趋于兼修的思想、思维及其佛学之思,起码从西晋玄学贵无派王弼等辈至东晋慧远、宗炳及南朝刘勰等人,皆为如此,而程度不一、各有侧重罢了。

  由佛教“形尽神不灭”论所参与、哺育与影响的审美“形神”说,在东晋及此后,可谓蔚为大观。刘勰《文心雕龙》大讲“神思”,显然由宗炳所言“万趋融其神思”接续而来。慧远力倡“形尽神不灭”,在当时佛教界且在审美“形神”说的建构上,影响深远。“形尽神不灭”原为佛学思想,似乎尚具一些宗教迷信,却在历史与人文的陶治中,自佛教崇拜向审美转嬗,从神秘向神妙、神奇递变,而终于融于中国佛学之思的大泽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经济与法资讯网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广告
广告

最新图片

小S徐熙娣确诊新冠 《小姐不熙娣》将暂停录制 航运指数揭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向好 索尼进军电竞外设,高端定位能否冲击市场? 《七人乐队》大师集结致敬香港 洪金宝袁和平单元预告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