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佛学

佛学名词我见 之 “我”

来源: 点击数: 时间2020-10-23 11:47:34

  佛教名词一直不想讲,想通过历史阶段跳过去,希望能说明白或者理顺一些东西,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撰写资料发现,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所以不得不从新回来谈这些基本概念,本人不是什么知识分子,也不算是佛学专家,最多算是一个窥探佛学一角的初学者,所以对于这些名词更多是个人在学习路上一点领悟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收集,纯粹个人理解的东西,正确或者说准确与否,不做确认。

  我(梵语:,ātman,巴利文:atta),佛教术语,通常指作为轮回主体的“自我”。这是古代印度很重视的一个哲学术语,许多不同教派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佛教也承袭了这个术语,作出自己的解说。古代汉译典籍中就将其译为“我”,不与普通的人称指代加以区别化,现代常译为梵我以示区别,也有意译为主体,或俗称的灵魂。

  在佛教中,轮回主体的我,称为人我,而法的自性,称为法我。将个人的错误见解,称为我见。将个人的执著,称为我执。

  “我”这个字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承载着一个历史任务,也就是佛教一直反对婆罗门对于神创世的反对,在印度婆罗门认为神创造的人,这个人就是个体的“我”,而佛教认为个体的“我”不是神创世,那么这个“我”是因缘和合而来,承载着业报轮回。

  在佛教之前,以及其同时代,存在众多不同的婆罗门教和沙门思潮,对于我,佛教有三见的说法:

  持断见者,认为众生之命与四大所造色身是同一的,当死亡时构成色身的四大分解后,命也不复存在。

  一类持常见者,认为每个生命都内在一个永恒的自我,它不同于无常的色身,而只是暂居于其中,这个真我可称为梵我或神我等。

  一类持常见者,认为众生的身体分为二种:无常的粗显身,和永恒的细微身,这个细微色身,是轮回的主体,也可称为灵魂。

  可归结为:命者即身,命者异身,这两种根本见解。佛陀认为命与身,即自我与五蕴,二者之间,是一是异?是即是离?为无记问题,对此二边见,不予应答。学术界或有人称,断见的立场接近于唯物主义,常见的立场接近于唯心主义。

  其实提了“我”注定就要提 补特伽罗 ,这块争论挺多,先不去谈争论啥的,先站起来说下,实际上,佛教理论,一直是发展的,前期的理论注定会有很多逻辑坑,后面要慢慢的发展这些理论,有一些逻辑坑也会想办法弥补,但是补的过程中,也可能有不太成功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造成了逻辑对立,所以我个人觉得很多时候,不要过分强调某些理论的对立性,要个人理性的分析哪些符合,哪些不符合,哪些跟自己的逻辑认知相同,哪些不同,哪些是早期的,哪些是晚期的,另外需要认知下,佛教早期的理论实际上是有辩证性的,也就是说需要2面看,不能从一个角度来理解。

  无我可以简称我既不存在,可我也在。 以字面分析——无乃是一切都是空,既没有的意思 以字面分析——我乃是自身也代表自己 综合性分析——无我,也许有,也许没有,为何有无我,为何出现无我,为何没有无我,为何出现无我。

  上面这段话,看起来有一些矛盾,我个人理解,从上面关于“我”的概念里面就有解释,我是存在的,存在的肉身,但是为什么我又不存在了呢?在时间的长河里,把“我”放在几百年里,我是不存在的,所以存在不存在是相对来说的。换另外一个角度,肉体是存在的,思想是不存在。要能理解在佛陀的时间,无论是哲学思辨,还是物理化学等科学,都是不发达的,佛陀能有如此细微的观察跟总结实属不容易,不要过分去苛求与现代人的认知来理解,另外不得不说可能我们现在的理解也是片面的。

  在佛教中,轮回主体的我,称为人我,而法的自性,称为法我。

  上面这段,看起来是不是特别像“三身”的概念,也就是:应身(变化身;梵文:nirmānakāya,藏文:sprul sku)、报身(受用身;梵文:sambhogakāya,藏文:long spyod rdzogs pa'i sku)、法身(自性身;梵文:dharmakāya,藏文:rdzogs sku)。这个概念留在后面再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经济与法资讯网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广告
广告

最新图片

小S徐熙娣确诊新冠 《小姐不熙娣》将暂停录制 航运指数揭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向好 索尼进军电竞外设,高端定位能否冲击市场? 《七人乐队》大师集结致敬香港 洪金宝袁和平单元预告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