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佛学

用佛学的角度阐述西游记的故事,其中蕴含的深意更加精彩

来源: 点击数: 时间2020-10-23 11:48:40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先生所著写。西游记以唐太宗时期玄奘法师西行去往天竺(今印度)徒步游学并带回经书的故事为基础,结合了大唐西域记及各种神话典故和佛道各教的故事融合其中,写成了一部浩浩荡荡的神魔小说。

  如果要说我们对西游记最初及最深刻的印象,那就不得不提由杨洁导演的央视神作-86版西游记,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86版的西游记作为经典神作轰动全国,赢得全国观众的喝彩,而那个时代的小孩子也在心里深深的种了一颗英雄的种子,他的名字叫孙悟空。

  那时候大家的想法应该也很简单,觉得孙悟空就是英雄的代表,闹天宫打妖怪保唐僧取西经。但是电视剧虽然精彩,却没有完整的诠释作者所要表述的深意,所以我们看也可以说就是看个热闹而已,看不到更深层的意思。吴承恩先生写这部小说当然不止是简单的妖魔鬼怪神魔乱舞,其中肯定有更深层的东西,首先他是通过艺术的加工来描绘展示一个明代时期的社会环境,被压迫在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心理抗争。还有就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吴承恩先生确实是懂佛学,有佛学造诣之人,他写的西游记中包含着非常多佛学的深意。

  要了解西游记,首先得了解一个核心人物-玄奘。玄奘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他小的时候就很具佛根,一心向佛,参悟佛理。不过当时正是隋末时代,改朝换代的时节总是战火纷纷,所以他修行之路也很坎坷,四处流浪。直到唐初,当时国内的佛学知识已经无法解答玄奘心中的各种困惑,因为此时的玄奘佛学修养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所以玄奘决定前往佛学发源地天竺去学习更多知识,所以开启了他的徒步游学之旅。中间孤身一人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天竺,其中经历了多少身体的苦难自不必说,更加可怕的是来自心灵的苦难。试想一下你孤身一人游荡在漫无边际的荒凉之地,惶恐不安空虚等思想该如何侵蚀你的内心。所以这一切就变化成为了拦在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

  佛就是大智慧大悲大能之人,修佛就是学习佛的智慧让自己往大智慧靠拢,而修佛其实核心就是修心。所以你度化内心各种“妖魔鬼怪”的过程就是修佛的过程。那说到心,就不得不说另一个重要人物-孙悟空,可能有的人就会奇怪了,为什么说心就提到孙悟空呢?我们有一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听过吧,叫心猿意马。孙悟空即是心猿,而意马是白龙马,心猿意马说的是人喜欢想东想西,浮躁,安定不下来。孙悟空一个跟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这其实就是心猿浮躁的表现,就好像我们一会想着去香港,一会心思又想着去美国,心思一下子就跳跃得很远,还有72变,西游记没人比他能变了,这也是心多变的意思。

  再说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然后唐僧把他救了出来,之后他们到了一户老人家,遇到6个贼人。孙悟空把他们全打死了,还因此被唐僧责怪。那你们知道那6个贼人的名字吗?我想一些喜欢玩西游记相关游戏(如梦幻西游等)的可能有印象吧,他们分别叫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作者要给他们取这样的名字。其实这其中就蕴含着佛教的智慧,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六根,我们不是常听六根清净吗?这就是佛学的一种境界,那作者这里以心猿打死6贼就是说内心扫除六根烦恼的一种境界,到这里这颗要开始安定下来了。你们去看原著,这可不是我随便胡说的,原著这内容在第十四回,回目叫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西游记第十四回

  同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只是如果你单单只是从电视剧去了解西游记的话那就注定要错过很多精彩的地方。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一些佛教的知识,然后看看原著西游记,你对比很多的细节就会显得特别有意思。小编也是从小就非常喜欢西游记,然后长大了看的东西多了就慢慢发现原来西游记大有不同。今天就先跟大家讲述到这里,也喜欢西游记这类历史古书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我们下次继续来聊聊更多的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经济与法资讯网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广告
广告

最新图片

小S徐熙娣确诊新冠 《小姐不熙娣》将暂停录制 航运指数揭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向好 索尼进军电竞外设,高端定位能否冲击市场? 《七人乐队》大师集结致敬香港 洪金宝袁和平单元预告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