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学道学禅宗,忙中争作清闲人
俗话说佛道本一家,有时书读多了,并不难发现释道两家有许多相同的观点。
例如佛家认为万物本质上同为一体,一切“法”(包括众生)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本无差别,人人都有佛性,个个都可以成佛;而道家有“齐物论”,认为物无贵贱,万物一体。
我是十分认同以上这些观点的,因为我们不能说大象就比蚂蚁高贵,也不能说大树比小草高贵,更不能说张三比李四高贵;特别是在如今已入秋了季节里,更能深切感受到“平等”,一切植物、动物和人都同样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植物的花开花谢与动物的生老病死本质上并无太多区别……
佛家说“无住”,道家说“无为”,禅宗说“万法本闲人自闹”,我觉得上述这些观点,不但意味深长,还很有启发意义。
道家说“道”本来是无心作为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和思考,并不难发现自然界里的万事万物何曾存心要有所作为呢?有时细细想来,一切只不过是人在“瞎折腾”罢了。
佛家似乎早已看透了这些,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幻”,教人“无住”,总的来说就是教我们做个无心人。
禅宗更绝,似乎揉合了释道两家精髓,说把人生看透了,“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要人做无心人、无事人、过一种闲静舒适的生活。
道本无心有所作为,佛是无心人,禅宗认为有所追求就是妄心,会给自己带来牵累,人如果有所求的话,本身就违背了佛道的意旨,越求就离佛道越远。如果你也明白了这些道理,就知道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有些人带有目的去烧香拜佛是件多么好笑的事情。
所谓平常心就是道,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引申来理解的话,也可以理解为叫我们以平常心去生活。历代禅师把这种“平常心”发挥到了极致,例如景岑禅师说的“要眠即眠,要坐就 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又例如守端禅师说的“饥来即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总之就是教我们要以“平常心”--无事心--清闲心来过生活,甚至认为人太闲了也不好,于是“独步千峰顶,优游九曲泉”,又或者“相逢秋色里,共话明月中”,想想就让人觉得美。你就算拥有再多的钱财物质也换不来这种生活啊。
可是我们生活在世俗的凡人,总不能无所事事过日子啊,因为生活还要继续。我觉得,也许可以忙中争作清闲人。
在今年中秋节央视晚会上,在我听到周深、萨顶顶演唱《左手指月》这首歌,当唱到“舟楫摆渡在忘川的水间”这一句的时候,我就不由自主地感慨起来。因为我们常说时光如流水,而舟楫是水上的事物,两岸依旧,青山元不动,只是舟楫和流水自来自去;有时细细想来,时光会带走存在于时间里的一切事物,区别只有时间的长短。如今已经入秋,君不见到处飘飘落落,落叶飞花与芳华消逝在本质上似乎也没有太多区别。我摸着自己脸上泛起的那几道深浅不一的皱纹,引发起无尽的思考。
我觉得,忙中争作清闲人,既不失生活本质,也能时时拥有一份闲适的心境。在我们对许多事物展开无限追求的时候,有时的“得”,可以尝试换一种方式来得到,所谓“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