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高级智慧,只有细心专注!起心动念就是“自作自受”
一、修行要入俗世洪流。
是人,就要做事。修行就是面对事物,因此应该在嘈杂、复杂的环境中去修。
1、要多训练自己适应繁杂的环境,动中取静、动静相宜;
2、修行是为了回归一元,一元就是和谐统一,所以要正确处理好阴与阳、动与静、人与物、人与事、理论与实践、修行与生活等等的二元关系。
3、要去掉我执,使自己融入整体,就要在生活中训练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着,处任何地方、做任何事务求专一、专注从而进入忘我境界,就能与所处的境、所做的事融为一体!
二、只有盘腿才能静心修行吗?
1、“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只有静心才能把散乱的心收回来,才能摒弃杂念,才能把思想集中于所做的事、并执著于所做的事上,才能时刻专注于所修的法上,才能与道相应。因此,静心是修行的基础。
2、但并非只有盘腿才能静心,做任何事都可以静心,乃至你走路听脚步声,睡眠时听呼吸声……都可以静心,都是修行,都能入道!
三、修行是高深的学问吗?
1、能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好,就意味着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能悟透一句话,就意味着能把所有的道理都融会贯通。
2、前人悟道、入道中有过这样的例子,他并没有依靠和借助任何方法,只是每天听自己的呼吸声、脚步声就能入道了……甚至扫地、烧水、做饭者也能入道的并不少见。因此,修行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学问。
如果你天天都能把思想集中在眼前的光亮上,集中在耳朵里的声音上……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这也是定,也能入道。
3、世上无所谓有高级智慧的人,只有异常细心、专注之人。一个人一旦把细心、专心培养起来,内在的境界就会马上改变!
四、修行唯一不可或缺的方法是什么?
1、一个人遇到问题,如果没有最后把它弄清楚、最后解决掉了,就中途放手、半途而废,那么这个人做任何事都很难成就,又何谈修行!
2、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的人,是无法学佛修道的。
3、一个人的心念即意志力如果不能专注于一事上,那么他做任何事都进入不了状态,也都没法做好。
4、要想征服别人,就要先征服自己;要想管住别人,就要先管住自己,唯有征服自己、管住自己,才能做得了自己的主。
5、一个不善于执著专注的人,无法进入正确的轨道。对所做的事情执著,是做人做事、修行成就的唯一方法!
6、任何事情想要做好,没有第二个方法,唯有一个认真、专注!
五、“观自在”与“见性”。
1、“观”是看、有观照之意,是用心去看;
2、心不被境转而能转境,并能随境出入。自己作主,无你我、无来去,是谓“自在”;
3、见到了本来面目是谓“见性”;
4、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含藏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等等物质规律都是意识的造作,自性里根本是没有这些的。
六、既然“自”原本就在,却为何不见了?
“自”即自性,它原本在,也处处都在。但入了不能出,出了不能入,即使在你也看不见!
说不见者,实处处见!
见之不识,识之不见!
七、修到一定程度,六根如何互用?但为何在更多时候其实是互用、互不用?
1、你完全可以把六根的力量全都集中于一根上。
当你要看东西的时候,就把全部力量集中到眼根上去看;
当你要听的时候,就把全部力量集中到耳根上去听……
所以才会有天眼通、天耳通……
2、因为不住,所以无用。此“无用”其实是真“有用”。
现在我们是处处都见、处处都住;处处住、处处不见!因为都住在一根上了,就忘失其他诸根了!
如果大家能六根互用,结果是哪一样也没有见,哪一根也没有用!
八、万物一体的境界是怎样的?
如果力量是整体的,那么就不是支离破碎的东一块、西一块,左一块、右一块……那么就不存在任何的界限和隔阂了。如果你在此能与宇宙的力量沟通,就是能与道接通了,那么你到任何地方都能与道的力量相应。你就是道,道就是你,对于你来说,物质的时空只是一念之隔!
九、为何说起心动念要慎之又慎,为什么要起善念?
1、因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因为“万法唯心”,所以你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不但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他人,影响整个团体,甚至影响整个大千世界。所以起心动念要慎之又慎,而且一定要起善念。
2、如果心中起了恶念,就要马上生起一个忏悔的念头。否则就意味着这个恶的种子已经储存进阿赖耶识里了。迟早有一天它就会发芽、开花、结果,到时候就只会是你自己受用了,这就是“自作自受”(“自作自受”这个成语也出自修行)。
因此要在起恶念的同时,马上要反省而生起忏悔之心,则意味着这个恶的种子就被破坏掉了,就不会储存进阿赖耶识里了。
修行人要时刻都能生起忏悔之心,忏悔一切恶念,把恶念扼杀在萌芽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