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无神论的,只要抓住机会,都有可能成为佛
来源: 点击数: 时间2024-05-13 07:45:16
对于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现在的人们普遍认为佛教就是一种宗教派别。而佛的存在是跟基督教中耶稣的存在、伊斯兰教中的安拉的存在一样,是人们心中关于完美的神的存在。而佛教也是世界上很重要的一个宗教派别。
而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作为一位哲学家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眼里,佛教应该是无神论的,佛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性,只要抓住机会,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佛。
佛性不是神性
现在的宗教派别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为代表,其诞生都产生于对全知全能的神的崇拜中。这类教派的信徒坚定不移的认为世界上有神的存在,而神是全知全能的,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内心的信仰就可以得到神的支持与帮助。
教派的形成是因为有耶稣或者先知者的存在,他们是神派来救赎人类的。人们信仰先知者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救赎人类的神。这些宗教的本质都是客观唯心主义,把神作为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
佛教的诞生是源于佛陀即乔达摩、悉达多的彻悟。他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从小生活优裕,而在生活中他将注意力引到了对人生和社会的观察上,聪慧敏感的他在历经求道、苦行之后终于在一棵菩提树下证悟得道。
后来,世人称乔达摩悉达多为释迦牟尼佛,这就是最早的佛教。由此可以看出,佛教早在诞生之初就与其它宗教不同。佛教源于释迦牟尼佛自身的顿悟,而其它宗教源于能够与神对话的先知者的诞生。
就像佛在未翻译前原意其实叫做"觉悟者",佛教的本质实质上应该是主观唯心主义而不是客观唯物主义。
因此就像王德峰教授说的,佛性并不是神性。因为神永远也不会犯错,神性是一种完美的特性,超越了人身特性范围,人类是绝不可能具有这种特性,因此神就成为了只能崇拜,不能模仿,在每派宗教里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而佛性与其相反,佛性是人生来就具有的特性,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个人身上的佛性也许会在某一刻带领人进入超凡脱俗的世界。这使得佛教与其它教派有很大的不同。
佛教不只是宗教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在中国流传数千年,但佛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却远不止宗教这么简单。王德峰教授说,说起中国的哲学就不得不提,儒、道、佛这三教。
但这三者对中国人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思想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佛教的思想早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中国人的观点。
就那西方人与中国人择偶观念的来比较。尽管中国人早已实现了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但中国人在骨子里却一直没有西方人开放,甚至是不敢大胆的对伴侣自由的比较、选择。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的思维更加的理性,他们更加相信自我的理智判断,对伴侣的选择更是如此。他们能够在一段感情中依然保持理智,如果伴侣身上有一些无法忍受的缺点,他们不会认为这是木已成舟,而是会积极离开,选择更好的。
因此,婚姻对于西方人来说,可能是多次选择过后的最优解。而对中国人来说,并不是这样。中国人本质上是很讲究"缘分"一说的。
就像王德峰教授在课堂上举的例子一样:一个男生从小跟自己邻居家的小女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却因为升学的缘故分离,多年之后,男生在大学中找到了一个美丽大方的女朋友并跟他结婚,结婚后才发现,老婆是个河东狮子,怎么办呢,一切都是缘分啊。
而缘分一说,便是从佛教中学来的。诸如此类的还有"刹那"、"抖擞"甚至是"差别"、"平等"等词语都是从佛教中学习来的。
要说佛学是如何做到能够从生活全方面的影响中国人的,还要提起慧能这个人。他是唐代贞观年间的人,后被世人称为禅宗六祖。
乾封二年,慧能到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将《涅磐经》,一番关于风幡的言论让印宗对其大为赞赏并亲自为他落发。慧能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
慧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从此将佛教传入千家万户。慧能真正让佛教从少数知识分子中解放出来,慧能并不认为佛教是某一部分人的专属,而是认为"下下人有上上智 上上人有没意智。"慧能完成了佛教革命。这也使得佛教开始深入人心。
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
在慧能的禅学思想里,最重要的就是"顿悟成佛"。他认为人的"心"、"性"都是"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而在修行的方法上,慧能认为是"自悟自修"、"不假外求"。
即要觉悟解脱,应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体自身用功夫,而不能遗其内而执其外。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也说明了,只要修行到了,人人皆可以成佛。即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而佛是觉悟了的众生。
慧能认为"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认为哪怕前一秒还是个在迷失状态的凡夫俗子,只要后一秒顿悟了,就可以成为佛。强调只要一念觉悟,即可顿入佛地。
而顿悟不同于其它,顿悟并不是真正的认知活动,是无法从日常认识活动中获得的,这是人内心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需要人内心的自我感悟。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感受到豁然开朗,这并没有什么外在的限制,而仅仅是人的自我修行。因此,佛教更比其它宗教多了份容错的大度。
在其它宗教中认为,人活着的每一个行为都会被神看到,神会有相应不同的待遇对待做了不同事情的人,如果犯了错误必然会受到来自神的惩罚。而佛教并不是如此,纵使犯下了滔天的错误,身上依然有无法被人看见的佛性,只要觉悟了,就与前尘往事彻底割裂,称为一个全新的佛。也就是佛教中常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在佛教的影响下,人类或许能够更多一份自信。人们能够摆脱对完美的神的追求的枷锁。让每一个人明白,并不是全知全能的神是最好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不犯错的神,但我们尚且有机会顿悟成佛。
神性不是人拥有的,但佛性是。就像王德峰教授的玩笑话一样:或许某天,等我们都顿悟了,我们便不再需要去寺庙烧香拜佛,只要在家里对着镜子自拜就可以了。毕竟,身为觉悟者的我们已然成佛。
而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作为一位哲学家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眼里,佛教应该是无神论的,佛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性,只要抓住机会,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佛。
佛性不是神性
现在的宗教派别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为代表,其诞生都产生于对全知全能的神的崇拜中。这类教派的信徒坚定不移的认为世界上有神的存在,而神是全知全能的,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内心的信仰就可以得到神的支持与帮助。
教派的形成是因为有耶稣或者先知者的存在,他们是神派来救赎人类的。人们信仰先知者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救赎人类的神。这些宗教的本质都是客观唯心主义,把神作为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
佛教的诞生是源于佛陀即乔达摩、悉达多的彻悟。他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从小生活优裕,而在生活中他将注意力引到了对人生和社会的观察上,聪慧敏感的他在历经求道、苦行之后终于在一棵菩提树下证悟得道。
后来,世人称乔达摩悉达多为释迦牟尼佛,这就是最早的佛教。由此可以看出,佛教早在诞生之初就与其它宗教不同。佛教源于释迦牟尼佛自身的顿悟,而其它宗教源于能够与神对话的先知者的诞生。
就像佛在未翻译前原意其实叫做"觉悟者",佛教的本质实质上应该是主观唯心主义而不是客观唯物主义。
因此就像王德峰教授说的,佛性并不是神性。因为神永远也不会犯错,神性是一种完美的特性,超越了人身特性范围,人类是绝不可能具有这种特性,因此神就成为了只能崇拜,不能模仿,在每派宗教里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而佛性与其相反,佛性是人生来就具有的特性,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个人身上的佛性也许会在某一刻带领人进入超凡脱俗的世界。这使得佛教与其它教派有很大的不同。
佛教不只是宗教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在中国流传数千年,但佛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却远不止宗教这么简单。王德峰教授说,说起中国的哲学就不得不提,儒、道、佛这三教。
但这三者对中国人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思想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佛教的思想早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中国人的观点。
就那西方人与中国人择偶观念的来比较。尽管中国人早已实现了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但中国人在骨子里却一直没有西方人开放,甚至是不敢大胆的对伴侣自由的比较、选择。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的思维更加的理性,他们更加相信自我的理智判断,对伴侣的选择更是如此。他们能够在一段感情中依然保持理智,如果伴侣身上有一些无法忍受的缺点,他们不会认为这是木已成舟,而是会积极离开,选择更好的。
因此,婚姻对于西方人来说,可能是多次选择过后的最优解。而对中国人来说,并不是这样。中国人本质上是很讲究"缘分"一说的。
就像王德峰教授在课堂上举的例子一样:一个男生从小跟自己邻居家的小女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却因为升学的缘故分离,多年之后,男生在大学中找到了一个美丽大方的女朋友并跟他结婚,结婚后才发现,老婆是个河东狮子,怎么办呢,一切都是缘分啊。
而缘分一说,便是从佛教中学来的。诸如此类的还有"刹那"、"抖擞"甚至是"差别"、"平等"等词语都是从佛教中学习来的。
要说佛学是如何做到能够从生活全方面的影响中国人的,还要提起慧能这个人。他是唐代贞观年间的人,后被世人称为禅宗六祖。
乾封二年,慧能到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将《涅磐经》,一番关于风幡的言论让印宗对其大为赞赏并亲自为他落发。慧能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
慧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从此将佛教传入千家万户。慧能真正让佛教从少数知识分子中解放出来,慧能并不认为佛教是某一部分人的专属,而是认为"下下人有上上智 上上人有没意智。"慧能完成了佛教革命。这也使得佛教开始深入人心。
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
在慧能的禅学思想里,最重要的就是"顿悟成佛"。他认为人的"心"、"性"都是"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而在修行的方法上,慧能认为是"自悟自修"、"不假外求"。
即要觉悟解脱,应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体自身用功夫,而不能遗其内而执其外。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也说明了,只要修行到了,人人皆可以成佛。即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而佛是觉悟了的众生。
慧能认为"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认为哪怕前一秒还是个在迷失状态的凡夫俗子,只要后一秒顿悟了,就可以成为佛。强调只要一念觉悟,即可顿入佛地。
而顿悟不同于其它,顿悟并不是真正的认知活动,是无法从日常认识活动中获得的,这是人内心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需要人内心的自我感悟。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感受到豁然开朗,这并没有什么外在的限制,而仅仅是人的自我修行。因此,佛教更比其它宗教多了份容错的大度。
在其它宗教中认为,人活着的每一个行为都会被神看到,神会有相应不同的待遇对待做了不同事情的人,如果犯了错误必然会受到来自神的惩罚。而佛教并不是如此,纵使犯下了滔天的错误,身上依然有无法被人看见的佛性,只要觉悟了,就与前尘往事彻底割裂,称为一个全新的佛。也就是佛教中常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在佛教的影响下,人类或许能够更多一份自信。人们能够摆脱对完美的神的追求的枷锁。让每一个人明白,并不是全知全能的神是最好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不犯错的神,但我们尚且有机会顿悟成佛。
神性不是人拥有的,但佛性是。就像王德峰教授的玩笑话一样:或许某天,等我们都顿悟了,我们便不再需要去寺庙烧香拜佛,只要在家里对着镜子自拜就可以了。毕竟,身为觉悟者的我们已然成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经济与法资讯网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