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

行与思:别让“早教”越来越早

来源: 点击数: 时间2020-11-24 13:45:03

  不知从何时起,在线早教产品“触达”的年龄段越来越低,从3—12岁,到2—8岁,再到1—3岁、0—3岁,学思维、学编程、学英语、学绘画,广告随处可见、产品林林总总,且多贴上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标签,令人眼花缭乱。

  这让人在感慨早教市场之繁华的同时,也难免心生担忧。从“早教”到“早早教”,到“早早早教”,是否真的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日趋低龄化的早教产品,更尊重教育规律,还是背离了教育本原?

  各类在线早教产品的宣传口号,并不复杂。有的强调智力开发,如“0到3岁是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别错过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敏感期”,有的则从消费心理入手,如“在家早教已成刚性需求”“让自己的小孩成为别人家的小孩”。但就是简单的几句话,往往能一下切中年轻父母的内心——因未经历过而担心错过,因担心错过而盲从。

  当然,从更深层次探究,年轻父母选择在线“早早教”的产品,还有多重复杂成因。一方面,“80后”和“90后”父母,特别是年轻的“90后”父母,对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持开放的态度,对于数字屏和移动端也更乐于接受;另一方面,忙碌的工作节奏和育儿知识的相对缺乏,也让他们自主或不自主地将手机及平板电脑作为孩子的玩伴儿;此外,严峻的教育竞争压力,也让更多的年轻家长被裹挟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人群中。特别是近年来,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的在线教育行业不吝成本,通过大量投放广告,影响着、驱动着尚未建构理性育儿观和消费观的年轻父母加入在线早教产品消费者大军。

  但过早通过在线教育软件进行智力开发和知识教授,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真的有益吗?科学研究表明,孩子身心发展有其成长规律,揠苗助长不仅会导致过犹不及,还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对相关知识的兴趣。更需重视的是,近年呈上升趋势的低龄近视率,与过早使用手机或者平板不无关系。同时,有学者指出,过早与电子产品为伴,对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和性格养成,都会造成负面影响。3岁以内的孩子,要在父母的陪伴下,尽可能充分地接触大自然、接触小伙伴,触摸、感知,建立一种基于真实接触上的认知训练,对于智力启蒙和性格养成,才大有益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经济与法资讯网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广告
广告

最新图片

小S徐熙娣确诊新冠 《小姐不熙娣》将暂停录制 航运指数揭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向好 索尼进军电竞外设,高端定位能否冲击市场? 《七人乐队》大师集结致敬香港 洪金宝袁和平单元预告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