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食

连江饮食文化,每一味都是童年的味道!

来源: 点击数: 时间2020-11-09 09:39:49

  每一个城市,总有几条老街

  也总有属于这个城市的饮食记忆

  它起源于一餐一饭中

  伴随我们成长

  那份专属连江人的饮食文化

  也随着时光一起

  附上了味道和香气

连江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县城

  它的多姿多彩不只体现在

  悠长的历史和唯美的海岸

  还有舌尖味蕾上传承下来的饮食文化

锅边

  锅边,又叫“鼎边糊”,是连江人的传统早餐。传统锅边的做法,是绕着铁锅边浇上一圈米浆,半熟后铲入正在熬煎的底汤中煮制而成。以芹菜、葱、虾皮、香菇等作佐料,鲜香扑鼻,汤清不糊,润滑爽口,又营养丰富。

  一碗锅边,配上香酥的油条、芋粿、虾饼等,口感绝佳。现如今,很多人把锅边加入了夜宵的行列,点几样你喜欢的海鲜配料,汤底更加鲜甜,是属于夜晚的治愈系美食。

  ★美食文化★

  说起鼎边糊的来历,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寇,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当地乡民摆下八仙桌,主动送来大米、鱼肉、香菇、虾皮等,准备热热闹闹地招待凯旋的战士们。就在此时,又有一股倭寇袭击,戚继光问清情况,马上集合队伍准备歼灭敌寇。老百姓一听着急了,无论如何也要让战士们吃了饭再去打仗。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木耳、蛏干、干贝等一股脑混煮成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就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把倭寇全部消灭。“过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鱼丸

  作为连江地区的特色小吃,黄岐的鱼丸久负盛名,作为连江鱼制品的“王道美食”,它既是外地的游客来连江必打卡的小吃,也是离乡旅居海外的连江人恋祖爱乡的舌尖记忆。

  鱼丸因注重选料和制作工艺而名闻遐迩。多以鳗鱼、鲨鱼或者淡水鱼剁成鱼泥后,加淀粉搅拌均匀,再包以猪瘦肉或虾等馅制成的丸状食物。口感富有弹性,脆而不腻,一口咬下,满满的肉汁裹着鱼肉的鲜香,令人欲罢不能。不仅是街边常见的小吃,也是宴席上常见的菜品。

  ★美食文化★

  根据稗史的记载,秦始皇好吃鱼,他统一全国做了皇帝后,每餐必要有鱼,但又不能有刺,如有鱼刺则赐厨师死,有好几个厨师为此丧命;而烧鱼肉汤,又怕有诅咒秦始皇“粉身碎骨”之嫌。有一天,某厨师制作御膳,见到鱼又胆怯又发狠,就用菜刀背砸鱼发泄。一下两下,砸着砸着,他惊奇地发现,鱼刺鱼骨竟自动露了出来,鱼肉成了鱼茸。正在这时,宫中传膳了,厨师急中生智,拣出鱼刺,顺手将鱼茸捏成丸子,不假思索就投入已烧沸的汤中,氽成了丸子。不一会儿,一个个色泽洁白,柔软晶莹,尝之鲜嫩的鱼丸浮于汤面上,并呈到了秦始皇面前。秦始皇一尝,极为称赞,下令给予奖赏。后来,这种做法从宫廷渐渐传到民间,称为“氽鱼丸”,也就是鱼丸。

肉燕

  肉燕是连江人从小吃到大的美食,其中丹阳肉燕最为出名。肉燕是肉包肉,燕皮是用精选的猪肉用木棰捣成肉泥,徐徐加入上等番薯粉和适量清水,反复搅拌捶打,最后轧辗成薄片,好的燕皮薄如白纸,再包上肉馅,吃再多也不会腻。

  ★美食文化★

  相传,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流于平淡。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蕃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煮熟配汤吃。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清脆,淳香沁人,连呼“大妙”,忙问是什么点心,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扁肉燕”。后扁肉燕与鸭蛋共煮,因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寓意“太平”,而又有“太平燕”之说。

光饼

  光饼是连江传统名点,相传古时书生晋京赶考,也往往身带“光饼”作为旅途充饥之物,由于它便于携带、便于就食、便于保存,故成了物美价廉的“三便干粮”。

  光饼色美、味香、咸、脆,嚼后又觉得有甜味,单独食用口感就已很好。还有进阶版的吃法,便是地道的“光饼夹菜”和“光饼夹糟肉”了。

  ★美食文化★

  光饼的历史,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连日阴雨,军中不能开伙,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 此外,福州人每逢祖先祭日与每年清明节扫墓时,在众多的供品中都少不了“光饼”,它成了人们怀亲念祖的一种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

海蛎饼

  连江的海蛎饼也是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常和锅边一起搭配食用。海蛎饼是用米浆和黄豆粉为原料,内馅为葱、包菜、肉、紫菜,加五香、胡椒、味精拌制而成,放入特制小圆底平瓢中,再夹以海蛎后裹上米浆和黄豆粉浆油炸而成。外壳香脆可口,馅料鲜香味美,令人欲罢不能。

  ★美食文化★

  福州民间传说在清初福州有一位年轻人,继承父业在闹市设摊卖早点,他虽然勤劳,但生意清淡,只能糊口,不能成亲。他朝思暮想,如何才能生意兴隆,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你的后运好!”他急问:“好运向何处求?”老人不答不理,飘然而去,他追赶不上,这时只见天上月白云清清,星星闪闪,他看了出神,接着月亮下沉,黄色的太阳,从东边升起,霞光万道.醒来却是一场梦。后来,他从梦中悟出了奥妙,就用米、豆为原料磨成浆,把似明月般的海蛎饼放在油中炸。饼在油中翻滚,似在彩云之间,熊熊火焰犹似霞光万丈;海蛎饼熟时呈金黄,好比金黄色太阳,这就是由月亮到太阳的海蛎饼制作来历。开市之时,顾客尝了,拍手叫好。于是生意兴隆,发家致富。后人争相仿效,一直流传至今。

  还有味蕾深处的饮食文化

  属于你记忆里的地道连江美食还有哪些呢?

  一起留言分享给我们吧!

  来源:连江县旅游事业发展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经济与法资讯网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广告
广告

最新图片

小S徐熙娣确诊新冠 《小姐不熙娣》将暂停录制 航运指数揭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向好 索尼进军电竞外设,高端定位能否冲击市场? 《七人乐队》大师集结致敬香港 洪金宝袁和平单元预告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