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母婴

孩子可怕的2岁是什么梗?如何把可怕的2岁变成了不起的2岁

来源:搜狐网 点击数: 时间2022-04-11 11:53:31

  美国曾有一项调查:几岁的孩子最可怕?大约有50%以上的家长投给了terrible 2。

  terrible 2,也就是可怕的2岁。

  那么,孩子可怕的2岁是什么梗?为什么如此可怕呢?

  经历过的家长一定懂:当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原本还懵懵懂懂的乖宝宝,突然变成了“小恶魔”,一不满意就大吼大叫,破坏你的情绪,撕扯你的耐性,让你无处可逃……你的内心极度崩溃,却又很难跟孩子沟通,你的内心os只有两个字:可怕!

  为什么,孩子会说变就变呢?事实上,2岁左右的孩子,正在经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人类系幼崽正开始向智人转变的第一步。简单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变聪明了,自我意识开始爆发,对周围的一切也充满好奇。

  因为不清楚自己是谁,自己能干嘛,自己为什么要听家长的话,孩子只能通过挑战家长的权威,来刷存在感,并乐此不疲。

  

 

  宝宝刚出生那会,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完全依赖和听从妈妈的安排。但随着哺乳期的结束,孩子慢慢长大,他需要说“不”来证明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孩子并不在意妈妈说了什么,就是要跟妈妈对抗,对抗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自我。

  比如妈妈喊宝宝吃饭,“宝贝,来饭饭吧”,宝宝就是不听,故意要接着玩玩具;

  妈妈要给宝宝换尿布,“宝贝,拉臭臭了,要洗屁屁”,宝宝就是不要,故意翻来覆去;

  妈妈让宝宝准备睡觉,“宝贝,很晚了要准备睡了”,宝宝就是不要,一关灯就大哭大闹。

  

 

  2岁的孩子,非常看重对所有权的保护,包括身体、玩具、家人……凡是他认为属于他的东西受到任何的侵犯,就会立刻采取行动“捍卫主权”。

  ——饼干必须是完整的,掰一小块给的不要!

  ——玩具不能移动,乐高我要扔在地上,就是要扔在地上!

  ——泡芙是我的,妈妈想吃一口,也不行!

  如果爸爸妈妈一不小心“踩雷”了,那“王炸”马上就来了!做好准备迎接孩子的震天吼、摔东西、大哭大闹大吵吧!

  

 

  2岁的孩子,对自己和爸爸妈妈,竟然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甚至都是无理取闹的要求,当家长无法满足他们的想法,他们就控制不住地想要撒泼耍赖。

  ——出门就是要妈妈抱,爸爸抱就是不行!

  ——吃饭要自己吃,吃得一片狼藉也要自己吃,不要妈妈喂!

  ——想要吃水果就一定要吃水果,饼干不行,肉肉粥也不行!

  面对孩子的突然转变,很多家长的感受都是“知道两岁可怕,不知道这么可怕,孩子一天能生气打滚八百次。”而家长,只能“自己挖的坑,含着泪也要填完”,默默地找个角落调整一下情绪,继续迎接神兽的挑战。

  

 

  虽然,儿童的心灵是一个难解之谜,但孩子的改变一定有背后的动机,家长应试着去理解孩子,并且耐心引导孩子,把孩子可怕的两岁,变成了不起的两岁。

  孩子的叛逆,虽然闹心,但并不可怕,家长一定要正面迎接孩子的叛逆,而不是逃避了之。有的家长,孩子一闹就直接把手机丢给孩子,或者是任由孩子哭闹不理不睬,其实都是错误的,只会让孩子感觉到漠视,加重孩子的叛逆。

  家长要懂得,2岁孩子的叛逆往往是因为嘴巴跟不上脑袋,内心有想法,却无法用语言表达,没办法只能用哭闹来表达。我们可以使用孩子可以听得懂的语言去沟通,而且,一定要具体。

  比如孩子一个盖子打不开很生气,你可以安慰她,“宝贝你刚才姿势不对,这样就可以轻松打开了。”孩子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帮助,自然就“气”也消一大半了。

  并不是说,孩子变成小恶魔,家长就怂了,什么都听孩子的。过度溺爱只会让孩子更加有恃无恐,造成恶性循环。聪明的家长,一定是有底线地满足孩子,让孩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比如孩子非常喜欢看手机,大人也都在看手机,完全禁止娃看是不可能的,家长就可以适当给娃看一会儿手机。但时间一定不能太久,并且要告诉孩子“手机可以看,但不能看太久”,不能看太久就是底线。

  虽然娃也会抗议,想多看一会儿手机,但只要家长态度坚决,并且已经提前给孩子打了“预防针”,孩子一般哭闹一会儿,也就作罢了。

  阅读,使人生智慧,有修养,懂礼仪,明道理。想要让孩子尽快渡过“可怕的2岁”这个叛逆期,亲子共读必不可少。《2-6岁睡前启蒙故事书》就是不错的选择。

  这套书专为2-6岁小朋友设计,内容涵盖宝宝的行为管理、情商管理、情绪管理、自我管理四个方面,特别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和性格弱点,是一本能改变孩子一生的好书。

  一本一个故事,妈妈每天选择一本,搭配精美的插图,跟孩子讲一讲书中的简单词语或者短句,不仅能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道理,也十分有助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比如,《别急慢慢来》通过小猴的故事,教会孩子要耐心,做事情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自己也可以感受到快乐;《不做胆小鬼》通过小熊的故事,鼓励孩子克服心中的恐惧,大胆去做事情,帮助孩子提高胆量。

  亲子共读的过程,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满满的爱,也是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过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经济与法资讯网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广告
广告

最新图片

小S徐熙娣确诊新冠 《小姐不熙娣》将暂停录制 航运指数揭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向好 索尼进军电竞外设,高端定位能否冲击市场? 《七人乐队》大师集结致敬香港 洪金宝袁和平单元预告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