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要靠能力
原标题:全职妈妈被骂上热搜,我们都误会了这个女校长
作者:末那大叔
或许你听过这句话吗?“我说大海很美,你却说它淹死过人。”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但你对大海的畏惧,并不能影响我对它的喜欢。
“滚出去。
我最反对当全职太太。”
因为这句话,张桂梅被骂上了热搜。

张桂梅是谁?
一位贫困山区的女校长。
在深度贫困的华坪县,“穷”不只意味着缺钱,更多的是精神贫瘠。
女孩们连正常的生活需求都无法被满足,更别提读书。
仿佛一出生就被安排好,在与世隔绝的山沟中等死。
是张桂梅,四处“乞求”,组建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公办女子高中;
是她,日夜翻山越岭,帮助1804名女孩,考上本科,走出大山。

有一位成功摆脱贫困的女孩,心怀感激。
结婚后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到学校捐款。
只是她家庭主妇的身份,把张桂梅狠狠戳痛了。
不离开大山,不读书,到了年龄她也会结婚,
身为人妻,成为人母,然后过完一生。
可如今,拼了命转了一圈,仿佛又回到了起点。
也许生活质量提高了,但她终究是依附家庭而活。
张桂梅的一番苦心,半生栽培,都被辜负了。
在我看来,张桂梅的霸道,并不是在否定全职太太的价值;
更像是一句怕女儿被人欺负的妈妈,恨铁不成钢的嘱托。
凭着免费女高名额获得“重生”的女孩,输不起啊。
陪着女孩起早贪黑的是张桂梅;
为了女孩们的前途,几乎付出生命,她都毫无怨言。
如今外人却断章取义,说她是专横歧视。
道理何在?

在这个“后真相”时代,人们总是在截取“片段”。
不顾前因后果地,抨击与自己认知相悖的观点。
尤其是那些被捧上神坛的人,一不留神,
又会被千万只手拽下,被无数口水淹没。
就说张桂梅,这不是她第一次被人误解了:
“这个女人,十几年如一日,逼迫15-17岁的孩子们早上五点起床,十二点半睡觉。
然后她成为了大善人。”
言外之意是什么?
——耽误未成年人发育的张桂梅,凭什么被夸?

说这话的人,我想他根本不懂什么叫孤注一掷。
对于限制重重的人来说,能付出的只有时间。
“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
没日没夜的刷题,就是孩子们唯一的出路。
可惜,有些置身事外的看客们不懂。
比起理解,他们更会挑刺儿。
比如张文宏医生不久前的一次发言:
“对于海外疫情蔓延地区,上学又不允许戴口罩的孩子,
早上家长就不要给他粥吃了,要喝牛奶吃面包。”
讲得明明白白,但有人还是只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
“喝牛奶不喝粥?
崇洋媚外,居心不良。”

无独有偶。
类似的事情,钟南山院士近期也经历了一次。
他在论坛中的演讲,被人歪曲并扩散成:
“复方板蓝根,对新冠病毒有效。”
然而还有后半句,断章取义的人没有讲:
“这离体内有效还很远,白云山药厂作为内行人应该很了解。”
结果引起一部分人的谩骂和嘲讽,
以至于最后钟南山院士不得不站出来澄清与回应。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极端的人太吵闹,
以至于理性者的言论被淹没了许多。
假象和谣言的传播速度,总是超越真相。

我一直对自己有个要求:
宁愿质疑事实,也不先入为主地相信事实之部分。
既不必拿自己的认知,去判断别人的观点是否正确;
也没必要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影响了自己的判断。
我们当然都有权利选择早餐到底是喝粥,还是喝牛奶;
女孩们也都可以为自己做婚后的人生规划:要不要做全职太太。
但至少要在做决定前,想明白前路是什么。
比如,做全职太太无异于是一场“赌博”,有运气赌赢了,幸福一辈子;
倘若少了点福气,赌输了,需要再花很大力气开始新的生活。
职业前景、潜力,甚至专业能力,都可能大不如从前。
如果想明白且能接受这些,大可以享受全职太太这个身份。
最后,我想与每个“在看”的你,分享张桂梅为华坪女高定下的校训: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你最不需要的,就是针对别人的位置,来选定自己的立场。
面对只有一次机会的人生,你有责任慎重地选择剧本。
“矛盾可以在一个人身上非常好地共存”,争议也是。决定自己的道路,不轻易定义他人,我们本该这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