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女人

想过有一天,你可能不得不去给父母当“父母”吗?

来源: 点击数: 时间2021-01-20 10:59:39

  如果喜欢本文,记得点在看 ·

  夕阳红矣,父母病矣,我们亦老矣,怎么办?

  2019年,我读到的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书是《百岁人生》,这是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和一位经济学家写的书。里面用大量事实和数据向我们证明了一件事:人类越来越长寿。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长寿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书里面说:“如果你现在20岁,那么你有50%的概率活到100岁,如果你现在40岁,那么有50%的概率活到95岁,如果你现在60岁,你有50%的概率活到90岁或者90岁以上”。

  于是,作者在里面提出了一个问题:拥有更加长寿的人生,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究竟是上天给我们的礼物,还是意味着我们将拥有一个更加艰辛的人生?

  按照作者的说法,这全靠你怎么规划:比如,要提前规划你的职业生涯,因为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你可能会面临几次职业的转换,不断遇到失业、瓶颈期、重新学习技能的平台期……总之你要不断重新出发。再也不会有一劳永逸的安稳工作了,有些职业就是只要年轻人,有些职业则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再比如,要提前储备转型过渡期所需要的资金,包括爱情和婚姻都可能不断遇到重组的挑战。

  这本书之所以对我触动很大,是因为我从这里看到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如果我不小心一下子活到了90多岁,或者轻易就实现了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愿望,天啊!那我现在刚到终点的中位数,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在等着我,我肯定没有资格现在就停歇脚步,得抓紧为自己重新找一个可以让我为之再奋斗二三十年的目标才行。

  这,仅仅是基于“我”的思考,无关其他。

  《百岁人生》值得这个时代每个年龄段的人读

  但今年,我遇到了另外一本书,跟长寿的主题很接近,却是与“我”未来怎么发展分叉了,它的指向是长寿给各种“关系”带来的影响和改变,这本书就是《给妈妈当妈妈》。它从另外一个角度,对长寿人生提出了更加具体又更加可能的问题,即当我们父母一代开始进入他们不健康的长寿人生时,我们该如何承接这份空降的苦难?

  《给妈妈当妈妈》是写陪伴老人照顾老人的书。

  作者陆晓娅在这本书里,详细地写了从她母亲被确诊为认知症(以前叫老年痴呆或阿尔茨海默氏症)开始,到母亲去世这十余年间,她和弟弟妹妹三家人照顾母亲的艰辛历程。

  之所以说这个过程是艰辛的,有几个原因:客观上,母亲是一点一点出现认知障碍的,一段一段失去记忆直到完全不认识他们的,历时的时间很漫长。在这漫长的时光里,老人的记忆和智力虽然逐渐在丧失,但老人的情绪感知能力和发泄能力并没有丧失,会发脾气会骂人会反抗,这就给照顾她的儿女制造了很多难题。主观情绪上呢,陆晓娅和弟弟从小并不是在妈妈身边长大的,她妈妈十八九岁就加入革命队伍了,1949年以后,又成为新华社驻外记者,干了一辈子革命,基本没怎么管过孩子。几十年的陌生距离,突然要因为失智和不能自理而与子女们的生活产生强劲的硬连接,这种感情上的压迫是很不容易消解的。

  而这本书只所以打动我,就是因为在这两方面,陆晓娅既诚实地写出了矛盾和问题,又很智慧地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技术性化解,处理得非常好——不仅给了她妈妈一个体面的晚年,也通过照顾母亲,实现了母女间的相识、相知、相爱的亲情连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获得了对老年关怀临终关怀这个领域的知识拓展和课题研究,实现了一次成长。

  《给妈妈当妈妈》这本书非常诚实地分享了作者应对母亲患病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处理方法,极易共情,值得每个家有老人的读者拥有的陪伴手册这本书有三个可贵的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我们怎么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陆晓娅在序言里的第一句话就说:“人生中很多事情是不请自来的,你没法提前想好怎么对付,只有当它发生了,你才明白,在未来的日子里,你的人生将不再按照你的预期前行。”

  从书的写作过程来看,陆晓娅妈妈的病是突如其来的,是事先无法确定的,她是被动的承接者。但就疾病研究、生死学研究这个领域来说,陆晓娅却不是一个新手。她以前是中青报的老报人,主持过青春热线,后来跟随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系统地学习心理咨询,退休后在北师大给学生开设过“影像中的生死学”公共选修课,出版过《影像中的生死课》一书。这些知识背景,为她日后从容面对母亲的认知丧失、有力地化解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奠定了基础。

  有了这些基础,还不够,她在书里又分享了一些经验: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伴随着高龄化而出现的庞大的认知症群体,那还真是史无前例,这意味着人类对它的认识还很有限,对于照顾这类患者的经验还很有限。为了更好地陪伴老妈,一同渡过这条波涛汹涌充满暗礁的河流,我们不仅要自己摸着石头,还要多找一些石头,这样才能在水急急、心慌慌时站住脚。这些石头是什么呢?对我来说,就是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相关的照护者互助组织。”

  陆晓娅找到一本工具书,叫《聪明的照护者》,又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关注认知症的微博群“助爱之家”,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患者家属互通有无,共同学习共同切磋,抱团取暖。

  其实,《给妈妈当妈妈》这本书,何尝不是陆晓娅丢到我们面前的一块石头呢?

  2020年一月到现在,我想全世界的人可能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惑——未来的不确定。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疫情会不会袭击我们的城市?会不会发生一场世界性战争?会不会整个国家深陷经济危机泥潭,甚至我们的日子还能不能回到从前的按部就班了?毫无疑问,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我们对不确定的恐慌。

  这就不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既然不确定超出了我们的掌控,那么,我们要不要做点什么,以改变对不确定的恐慌呢?

  陆晓娅的书,显然给了这个问题一个明晰的回答,就是为了因应那不确定的未来,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陆晓娅不仅学习与认知症有关的问题,更把照顾母亲纳入老年关怀这个大的生命课题里,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毫无疑问,人生所有重要的阶段,都值得我们提前去了解,提前去做准备。包括对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尽早做一些价值观、医学与法律知识以及老年社交等方面的能量储备,很有必要。

  以前,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对死亡是很避讳的,提死是不吉祥的,因此总是故意忽略它的存在,将它隐藏起来。而近些年,随着知识的扩充和时代的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规划有质量的晚年生活,思考预留遗嘱等事情了。

  这其实是非常理性和明智的生命态度。与外界的不确定和不可掌控比起来,尽可能把自己手里能做的事提早准备好,多少也能给自己的未来生活赢得一些确定性。

  《最好的告别》用大量个案展示为了应对衰老出现的问题,个人、家庭、医院及各种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做出的种种探寻,很有借鉴价值。

  二、在高龄社会下,我们怎么在实现赡养、尽孝的同时,又不被这些大词捆绑丧失了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说,既在道义和亲情上尽本分,又不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委屈。

  我觉得这是《给妈妈当妈妈》这本书最真实最可贵的分享。

  因为随着全社会高龄化的到来,孝顺真的遇到实际挑战了——看看我们周围,四五十岁照顾七八十岁比比皆是,未来十年二十年,可能就是六七十岁照顾八九十岁甚至百岁老人了。

  陆晓娅在书里有两段文字都写得特别好,我给大家念一下:

  “农耕时代的人为父母尽孝的时间,远远低于现在。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57岁,而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早已突破80岁,这意味着照顾父母的时间会大大延长……农耕时代是大家庭,大家不是住在一起就是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照顾父母往往并不需要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而现在大都市中都是核心家庭,光是往返距离,就带来很高的时间成本。 如果搬到父母家生活,或让父母和自己生活,用空间换时间,就要努力协调两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 赡养、尽孝,这些大词一旦落实到细节中,就有无数的冲突和挑战,但在讲究孝道的中国,它们却很少被看到、被承认。”。

  在另一段里,她写道:

  “我和妈妈的人生之路,原本是一种弱联结——我们的关系并不亲密,特别是在感情上和精神上。 现在,当妈妈患了认知症,我知道这种弱联结需要改变,但我并不想完全牺牲自己,让妈妈自己的人生之路完全覆盖、淹没掉我的一段人生之路。 我们是两代人,也是两个人,我们彼此联结,但也有各自的人生使命。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善我们彼此联结的质量,在妈妈人生之路的最后一段,能让她感觉到被爱;在她的人生之路中断之后,我既不会为自己的路没有与她并行而后悔,也不会为自己的路完全被吞噬而委屈——我在照顾她的同时,也努力活出了自己有质量的晚年。”

  我觉得陆晓娅的这种取舍很值得人们借鉴。

  我看过许多儿女为了孝顺能够达标,而不顾一切,押上自己的全部时间、生活方式、身体健康,甚至小家的婚姻和亲情,最后又因为个人付出太多、得到的回报又太少,而委屈和愤恨不平,有的累病了,把负担又转嫁给了自己的儿女;有的兄弟姐妹因为照顾老人有诸多问题而大打出手;有的为此离了婚;有的得了抑郁症,也有的干脆累死了。

  当然,也有反例,就是高龄化也延长了很多父母的抚育时间,现在也存在着“压榨父母的现象”。太多老人都是养育完子女,以为自己完成了人生任务,却又被迫接管第三代,退而不休,辛苦又没有工资回报,还受儿女气,完全丧失个人自主生活。

  其实,就应该像陆晓娅这样,把老人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实事求是做一个区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解决,而不是在“不惜牺牲一切”的观念指导下一杆子插到底,成为愚忠愚孝愚痴的祭品。

  两代人之间,不应该是零和博弈式的,更不能是一命换一命式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人。

  《优雅的离别》:“当被通知生命所剩无几时,如何有尊严地离开?”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

  第三,怎么与原生家庭的情感创伤和解?怎么认识和理解父母一代的时代创伤?

  这后一个问题的角度非常特别,从这里我可以看到陆晓娅写这本书的另一层意义。

  在这一点上,陆晓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以她妈妈为代表的那代人,做了清醒而深刻的剖析:

  “坦率说,我老妈他们一辈人中,有不少人和她一样,当年因为革命工作(包括没完没了的政治学习和政治运动)为先,既没有养育过自己的子女(孩子送老家、送全托、送寄宿、交保姆),也没有亲自照料过自家的老人(常由留在老家的子女或亲戚养老送终)。 如果命个名,也许可以叫他们上没养老下没养小的独一代……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比如:在一把屎一把尿中生成的依恋和信任,在一杯水一餐饭间凝结的亲情和责任,在一声哭一声笑里建立的理解和支持,在一次亲吻一个拥抱中表达的无限柔情……”

  “和那些亲自抚养过孩子、亲自照料过老人的人比,这独一代人多少都有些情感淡漠、人际疏离、自我中心,他们在情感上是贫乏的,因为他们似乎得了亲情失血症……所有人性的疫苗,都在一次次的斗私批修中被杀死了。 几十年后,当患有亲情失血症的他们老了,需要子女照顾的时候,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比年龄距离还要大,误会与摩擦因为缺少情感黏合剂很难弥合,这就使得照顾变得难上加难。”

  “对于子女来说,不仅要在自己完成了抚养儿女的责任、正在变得衰老之际,重新成为自己爸妈生活上的爸妈,还要变成他们心理上的父母,去承受时代留给家庭的后遗症,去接纳不能提供爱却需要得到爱的父母——在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体力和金钱后,他们,也许仍然不会说一声‘孩子,我爱你’。” “这就是我们的悲催,是我们的命运,但也是我们的使命。照顾好他们,不仅是为了他们,也是为了我们和我们的子女,因为只有照顾好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亲情,我们才会超越亲情失血症,成为有情有义的人,生活在有情有义的关系中。”

  陆晓娅这个部分的思考,带我们走出疾病的范畴,把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历史与社会,对投身不同革命时期的、二三十年代到四五十年代之间的那几代人的时代创伤,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辨识代际鸿沟。

  我们对父母一辈到底好奇多少?探究和理解又有多少?从这几年的媒体报道里可能多少有所了解。近几年有个长盛不衰的话题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为什么老人身上会有那么多我们难以用人之常情所能理解的怪异呢?

  看了陆晓娅的总结和分析,我们知道,原来这是时代给他们打上的烙印,或者说是时代留给他们的创伤。他们无形中,成为了可怜的受害者。

  我们母亲一代的女性,是“半边天”和“铁姑娘”的争取者、斗争者和证明者,不像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出生的时候,男女平等的界碑已经被打碎了,女人要实现自己不会有那么大的阻力,虽然男女依然不平等,但我们不再需要前几代人那样的“硬”证明,不会那么敏感和易伤,也没有那么激烈和激进。

  《见证生命见证爱》多看来自一线医生讲述的生命故事,可以积累很多经验,吸收他人教训

  我们也要扣问一下自己:作为第一代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改革年代带给我们财富的同时,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创伤?我们能不能清晰地梳理出来,然后在未来的岁月里,学会化解,不让创伤在家庭在社会进行循环和传递?比如信任感的缺失,比如安全感的丧失,比如时隐时现的莫名恐惧……向内探寻很有挑战,也很有意义。

  以上是这本书我认为最有价值最值得分享的地方。

  当然,通过阅读,我们还能学会一些交流的话语——我以前最怕的就是别人跟我诉说他/她或其亲友病痛方面的不幸信息,因为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手足无措,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几乎没有合适的话语素材给我加工,好让我适时递给她一个有用的情绪抓手。

  毕竟,帮助他人是我们潜意识里的价值追求,我们总是忍不住想要通过帮助他人,实现自己对所言所行要有“意义”的追求。如果我们多看一些《给妈妈当妈妈》这类书,我们的安慰或者鼓励可能就会少一些空洞的同情,多一些朴实的知识工具的有力支撑。

  顺便推荐与《给妈妈当妈妈》这本书同类的其他三本书:《最好的告别》,《优雅的离别》,《见证生命见证爱》。有可能的话,我建议大家也去读读《百岁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经济与法资讯网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广告
广告

最新图片

小S徐熙娣确诊新冠 《小姐不熙娣》将暂停录制 航运指数揭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向好 索尼进军电竞外设,高端定位能否冲击市场? 《七人乐队》大师集结致敬香港 洪金宝袁和平单元预告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