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人都被你聊没了
见了面的两个人,就算没有一见钟情,也还有来日方长。
作者:末那大叔
频繁聊天会产生恋爱的错觉。
从某一天开始,有个人出现在你的微信列表里。
通过分享日常、朋友圈点赞、互道晚安;
到ta有了特别的备注,你开始期待每天的对话。
一天,两天,一周,两周,三周……
突然有一天,到了下班时间,手机却没有响;
直到你回家、吃了晚饭,反复地打开微信、刷朋友圈;
Ta也没有像往常一样发来问候:
“到家了吗?晚上吃什么?”
“吃完了吗,给你分享个好听的歌吧。”
对话框的界面,还是上次聊天结束时的“哈哈”。
你却陷入了无尽的低落里:
为什么天天聊天的人,说淡就淡了?
隔着屏幕的好感,难道只是幻觉?
仅仅聊天的关系,连难过生气,都没有合适的立场。
很多人都告诉你,感情是聊出来的。
但今天我也想泼一次冷水:爱情也可能是聊没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情绪变化周期在28天左右。
比如买房,从有了这个想法,到兴致勃勃地去看房;
如果过了28天,还一直没有找到心意的房子;
买房的兴趣,就会骤然衰退甚至停止,最后买房就成了一件想要逃避的事。
聊天也是一样的,当你和一个人聊得火热;
但是聊了28天,你们仍然只是打字聊天。
没有发生过视频通话、见面、约会等进展行为;
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彼此的“好感疲劳”。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聊着聊着就不回复了;
很多关系聊着聊着就淡了。
无论男女,当你天天找一个人聊天;
会让这段感情,冒着很大“成为朋友”的风险。
所以在十多天左右的时候,就应该积极寻求进展。
否则有情人终成哥们,也是实实在在的遗憾。
但理论总是听起来容易,到了实际操作便会出现:
“但我们根本没有亲密成,可以见面的关系。”
像我在北京认识的两个朋友,对彼此已经了解地非常透彻了;
对方的作息、兴趣爱好、甚至家庭成员都聊过了。
却仍然默契地觉得,谁也没有真正打开过心扉。
实在找不出约会的理由,便不了了之了。
很多人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
对于刚认识的人,就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和优点拿出来。
拼命传达“我很好”的信息给对方。
但可惜,再多的夸赞和认同,也不等同于亲密。
亲密的反义词不是疏远,而是体面。
成年人之间通过分享兴趣、快乐而靠得更近。
就像分享购物车,可以很快让两个女生熟络起来。
但只有共享那些难堪的、笨拙的、崩溃的时刻,才能算得上亲密。
比如一起挤过的地铁、淋过的雨、分享的泡面。
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
在聊天时,如果非常努力地打造完美的人设;
对方可能会觉得你很好,但也会觉得你们之间有隔阂。
有一堵客气的墙架着,很多话不会跟你说。
反之,如果你真实地暴露了自己生活的小缺憾,比如:
今天出门衣服穿反了、上班迟到被老板骂了;
跟同事吵架了、把家里人生日给忘了。
分享这些抛开体面的时刻,会让对方感觉到你对ta的信任。
也更容易创造见面的契机:
“今天心情不好,下班去找你吃个饭吧。”
不用担心自己长得不够好看,声音不够好听。
要知道霍思燕第一次见杜江,也一点没感到喜欢。
虽然杜江相貌端正,但完全没长在她审美上。
而她真正对杜江产生好感,是有次一起出来时,她带了一条大狗;
下楼梯时,大狗有点害怕,杜江就毫不犹豫地把大狗抱起来,下了楼。
这就是聊天给不了的,只有见面才能发生的场景。
是能推动两个人关系的,很重要的一环。
比起聊天中的了解,我更喜欢见面后的理解;
它代表着我愿意走进你的世界,看着你闪光的时刻;
也可以接纳你生活的不如意,甚至那些小小阴暗的角落。
当我们站在彼此面前,不再以文字和表情抒发自我;
而是以两个完整、有血有肉、有呼吸有温度的个体。
那份好感和心动,才会踏踏实实的落地。
隔着屏幕聊得再投缘,信号一断,烟消云散。
见了面的两个人,就算没有一见钟情,也还有来日方长。
成年人的快乐,说容易也容易;
无非就是想去的地方说走就走,想要的东西说买就买;
想见的人,不远万里也要去见。
如果看完这篇文章,你有想找见一个人的冲动。
不如就明天吧,不如就跑着去吧。
喜欢一个人最不应该傻傻地等,谁知道在这个年纪遇到一个心动的人有多难得。下雪了、想吃火锅了、想看电影了、想见你了,如果冬天不约喜欢的人出门,这一定是你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