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的宿命:既是消费者,也是消费品
新周刊
即划即买,消费的欲望更快实现。/图虫创意
《生逢大时代》这样描述了新世纪的变化:进入新世纪,网络改变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超乎想象。十年之前,网络是新生活;十年之后,网络就是生活。其中,人设社交是互联网时代才出现并独有的社交方式。一切幻象的最终指向是立人设,并向着社交高手的段位进阶。
当疫情态势趋于平稳,豪车和奢侈品最先闯过了消费的寒冬。
当综艺节目开播、新剧上线,经营自媒体的博主们几乎在第一时间就辨认出了明星口红的色号、新品包包的价格、鞋子以及手表的品牌,并在粉丝心里“种草”。
买买买的欲望泄洪,如猛虎下山。
学者王一川谈到90年代曾说,没想到80年代的诗意性诉求,在90年代完全转换成了“感官愉悦”。进入2000年以后,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让人们看到了“氪金”时代的到来。这些年,我们听何炅唱过“最贵的歌”——《我希望在你的shopping里》、《我可以抱你吗Burberry》和《shopping的回忆》,充斥着满满的消费欲。
别人在物化你,而你也没有放过自己
在一部名为《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的老电影中,男主人公看似是厌恶处处充满虚假的虚拟生活环境,实则是对膨胀的消费欲望感到深恶痛绝。他拼命骑单车、尽量减少生活物品的使用、吃别人剩下的食物……他终于登上舞台疾声控诉消费至上的体制,然而,这种宣泄反而被当成了另类消费品。
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无论男女,终有一天,都逃不过既是消费者又是消费品的命运。例如,男性将自身的审美观加于女性身上,导致了有些女孩争相整成“网红脸”。反过来亦如此,女性无论沉迷于“大叔”还是“小鲜肉”,喜欢“小狼狗”还是“小奶狗”,总有人投其所好。似乎,一切都可被物化。
从线下到线上,人们的消费欲望有增无减。/图虫创意
有一个阶段,物化来得更赤裸裸,无论是走进购物中心,还是随手打开小红书、抖音,总有人在大力推荐口红色号时赋予它一个新名称:斩男色。或许,这是女性在消费主义浪潮下无意识地在迎合男性审美,或者是有意而为之的撩拨,总之,真正的动机难以考证,但这股风潮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带偏了审美——吸引异性为第一要务,至于是否适合自己却是其次。
而过度物化,带来的后果之一便是审美的趋同与低能。
《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中提到,历史上每个社会都有关于美的标准,但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各种传媒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们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石原里美的表情,被许多明星当做研究范本。
“同款”一词频频出现,不仅在淘宝店中,店主打出“XXX明星同款”,就连活跃在荧幕上的女性形象也在默默实现着“同款”。有人说今年的女团是最不容易被记住的,且不说她们各自实力如何,就凭几乎清一色的甜美系就少了几分区分度。娇俏以及浓浓的少女感,再加上几分单纯懵懂,最容易留住观众的目光。事实上,从SNH48开始,无论是四千年一遇的美女鞠婧祎,还是同样出圈的黄婷婷,正是她们奠定了这几年人们对于女团的审美基准,以至于后来出道的“火箭少女101”之中的吴宣仪、杨超越等都将甜美范儿延续了下去。
而在15年前,留着杀马特头型的李宇春、酷酷的周笔畅、充满国际范儿的张靓颖却是以不同形象在选秀节目中出道。
如果说,人们对于甜美系女孩形象的偏爱,仅仅可以算作审美同质化,那么今年登上热搜的“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又是什么梗?另外,在近年来的影视剧中,一直在上演“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戏码,男主高富帅,女主傻白甜。一定程度上,女主基本上算是父权社会下男人的附庸,只不过披了一件爱情的外衣。如同白开水一样无味的剧情,却能够让许多女孩被甜到舔屏,直呼“太上头”,只能说,审美变得如此平庸。
最近,吴亦凡参与综艺录制的路透照曝光,除了一贯的潮流穿搭之外,当天更为吸睛的装备是那只红白相间的“编织袋”。这种用来装杂物甚至收废品的袋子,在吴亦凡这样的潮流达人手里瞬间被赋予了时尚感。这正如奢侈品品牌LV、Balenciaga接连推出价格过万的“编织袋”单品一样,都是借助品牌的光环登上了潮流的顶峰。人们对于“编织袋”的追捧,把不顺眼硬生生看得顺眼,此时,美与丑之间的界限早已变得模糊。
在消费时代,人们愿意为一切买单,美也并不一定由自己做主,消费以不可避免的态势融合进审美之中,审美的功利性顿时凸显。有利可图成为了重要的参考条件,以至于最终呈现出的效果走向了单一,而其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感便随之减低。
购买一切,也许只是幻象
人性之中本就有着模仿上级阶层生活方式的本能,购买一切,是实现该本能最直接的途径,但买买买并不能让人实现阶层跨越。《人类简史》里提出,人类之所以能够形成庞大的群体,核心就在于人类学会了一种独特的技能“想象”。
高格调的生活照,是朋友圈精致人设不可少的一环。/图虫创意
淘宝有一个隐秘地带,售卖高逼格图片。有人无意中在淘宝发现自己发布在微博上的生活照,被一家淘宝店铺售卖,这是一组照片:北京繁华的东三环上,标志性建筑“大裤衩”就在窗外,撸完铁在东三环的一家餐厅“凑合一口”。买到这组生活照的人评价道:“照片重复率很低而且很接地气”。
如果在淘宝首页输入“朋友圈展示”,一条隐藏的灰色产业链呼之欲出。朋友圈里的人设轰然崩塌,孰真孰假,真真假假,即便你有火眼金睛,恐怕一时间会感到迷惑,这是她/他的生活吗?就连高富帅男友的照片都可以买得到,更何况玛莎拉蒂、82年的拉菲、古巴雪茄以及一杆进洞的壮举……还有什么不能买?
购买一切成了满足想象的最直接途径。/图虫创意
物质被购买并不出乎意料,只是贫穷限制了人们的想象。而读书,这类大脑高速运转的精神活动,也可以被伪造,被物化。精神世界被物质入侵,这恐怕在80年代那个极度崇尚精神的时代完全不可想象。高晓松曾经说过,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宋柯,用一把吉他俘虏了无数清华少女的心,他只能去其他学校给女生弹吉他。那个时代的女孩喜欢读书,偏爱诗人,热爱音乐,甚至,她们宁愿花钱养着自己的男友,而男友只需要安安静静地作诗。
如今,在这条灰色产业链上,书、乐器都成为了购买者装高逼格的工具。他们没有看过《人类简史》,但并不妨碍在朋友圈发其中的金句,“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同时再配上一张《人类简史》的图,书占据了图片的C位,至于读书的人一定不能露脸,否则所有谎言都会被戳破。
谁给了他们“想象”的空间?互联网。《生逢大时代》这样描述了新世纪的变化:进入新世纪,网络改变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超乎想象。十年之前,网络是新生活;十年之后,网络就是生活。其中,人设社交是互联网时代才出现并独有的社交方式。一切幻象的最终指向是立人设,并向着社交高手的段位进阶。
林特特在《练达:如何成为社交高手》中提到,公之于众的一切,都是营销。" 网络上的社交形象管理,就是让你把你愿意示人、有具体目标的那一部分好好去经营。你可以在发布照片时修图,让自己显得更加美丽、精神、气色好,展现美好的外貌也是在经营自己的社交形象;你也可以在深夜发状态的时候发布所在的公司定位,显示自己为了工作加班到深夜,展示自己认真对待工作的社交形象。"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过,每个公民都习惯于琢磨一个很小的目标,那就是他自己。
来一场悠闲野餐,已成为有闲阶级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unsplash
现在,很多人琢磨的小目标变成了人设,而不是人本身。人设,完全可以看作被利用的工具。就像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所揭示的那样,在人们无法通过人际交往等手段来了解彼此的身份、地位、职业和财产等情况的时候,消费就成为人们身份标示和个性表达的主要手段,成为社会关系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讽刺的是,这种幻象却又有着坚实的现实支撑。正如《生逢大时代》中所述,“这是一个人人想过好日子、追求理想生活方式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一个物质丰盛、诗意寡淡的时代,一个生产亿万富翁、欠缺生活家的时代,一个‘有一种毒药叫成功’、而人人饮鸩止渴的时代,一个集体沉迷于高速工作、功利社交、名牌消费的时代。”
身在这个时代,成功与优秀被人为地不断地修改着定义,且评判标准变得愈加单一,即高消费、上等人。但金钱、物质和流行时尚并不能带来理想生活,“金钱只能买到山寨版的生活方式,物质缺了文明的后缀则成累赘,流行时尚背后的消费主义带给人的是一次次的自我否定”。
什么才是金钱的主人、物质的尺度、生活方式的载体才更值得我们一次次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