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文化消费 2025西城区“会馆有戏”打造文商旅融合新范式
秋意渐浓,艺韵流芳。自9月10日在百年湖广会馆鸣锣启幕以来,以“会馆传韵·戏聚新声”为主题的2025年西城区“会馆有戏”系列活动,已持续为首都市民奉上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文化盛宴。系列活动以独特的魅力让承载历史的古建筑焕发新生,将高雅艺术与传统文化送到市民“家门口”,为北京市文商旅融合的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建新生,方寸舞台演绎艺术经典
9月18日,在正乙祠这座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古戏楼内,北方昆曲剧院的四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袁国良、顾卫英、刘巍、魏春荣同台献艺,在与观众距离仅咫尺的舞台上,上演“会馆有戏”系列活动中的一场《古祠赏梅》。“在这样一个有历史沉淀的戏楼里听戏,更能感受昆曲艺术的雅致与醇厚。”家住附近的退休教师陈女士说,这已是她今秋第二次参与“会馆有戏”的活动,“每一次让我感受到艺术对心灵的滋养。”
这正是“会馆有戏”系列活动的要义——以“演”为核心,以“一馆一策”为原则,精准匹配古建筑空间特质与艺术门类。湖广会馆、正乙祠戏楼、安徽会馆、报国寺文化园、福州新馆、梨园公会、梅兰芳祖居7处文化地标,携手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中国杂技团等12家顶尖专业院团,共计划推出涵盖京剧、昆曲、评剧、越剧、曲艺、木偶、河北梆子等12种艺术形式的120场演出及活动。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昆曲、河北梆子、杂技、木偶、儿童剧、戏曲体验工坊、曲剧讲座等40余场演出及活动,累计吸引线下观众3000余人。
沉浸体验,传统文化融入城市生活
将艺术引入古会馆,文化的魅力自然不止在方寸舞台之上绽放。从报国寺文化园的露天庭院,到湖广会馆戏曲博物馆的点绛唇咖啡店,艺术家带来的木偶体验工坊与市民参与感受的戏曲身法,都让传统文化的芬芳弥漫在城市生活之中。面向孩子们的原创儿童剧《八臂哪吒城》《寻找唐诗》《兔儿爷传奇》等,则将北京城建造传说、古典诗词、中秋民俗巧妙融入剧情和游戏。“孩子看完《寻找唐诗》,回家路上一直念叨‘床前明月光’,还追问李白的故事,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课本说教生动多了!”带着六岁儿子观演的父亲王先生表示。
“会馆有戏”系列活动中,诸如此类杂技体验工坊、专题讲座、戏曲博物馆游学、导赏等“演艺+”的活动还有很多。导赏环节聚焦河北梆子经典剧目,在《对花枪》的唱段赏析中解读剧中人物的情感冲突,让观众深入理解剧目的艺术价值。木偶体验工坊里,专业演员向观众讲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杖头木偶”的历史渊源与操纵原理,每一个灵动角色背后的文化底蕴、每一代人严谨的技艺传承都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些导赏与体验活动,不仅让市民与名家面对面,还充满互动性与沉浸感,打破了传统观演中“你演我看”的单向输出模式,艺术从被观赏的对象变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观戏、体验、互动、消费”四维联动的文化生态悄然建立。
公益普惠,文化流量转化消费增量
更令市民感到惊喜的是,“会馆有戏”实行的是免费预约、公益展演的形式,演出院团和各会馆官方公众号每次发布招募信息,市民的预约留言纷至沓来,演出票一票难求。截至目前,数十篇观众免费招募推文相继推出,相关阅读量破万,实现了活动启动时“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惊喜”的承诺。
在“会馆有戏”的活动中,一张小小的票根被赋予了更多维的价值,它不仅是观演的凭证,更是开启周边消费体验的钥匙。活动通过与戴月轩、一得阁、点绛唇咖啡、宏宝堂、中国书店古籍书店、宣武门商务酒店等多家品牌建立深度合作,构建起以“票根”为核心的文商旅消费圈。
据统计,活动自开展以来,回收票根1000余张,持续将“活动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量”。2025“会馆有戏”用实践创新“演艺+”模式,探索出一条“政策赋能—文化活化—体验升级—全域联动”的文旅融合新路径。
在“首善之区”的北京,古建筑的活化 利用有无限可能,“会馆有戏”不仅将演出搬进历史空间,更让艺术渗透城市肌理,让市民在西城区这个“梨园之乡”的深厚底蕴中,感受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独特魅力与时代风采。市民因身临其境的体验,增强了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城市也因文化消费的繁荣而更具活力。这既是西城区聚焦“文化强区”建设、打造“会馆有戏”核心IP的成果显现,也是北京为建设“演艺之都”、繁荣全国文化中心书写下的生动注脚。
随着2025“会馆有戏”下半场的徐徐展开,更多的艺术精品将向市民呈现,更多的古建空间将持续被点亮,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将不断焕发出文化生机与创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