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乡”肉糯 独山传统手工腊味制品添冬意
手工熏制的腊五花、腊排骨、腊香肠等腊味,是独山人寒冬腊月里必不可少的美味,也是过年时餐桌上的传统美食。近段时间,随着冬韵渐浓,独山大街小巷已是处处腊味飘香。
在位于独山县仿古街的毛嬢腊肉店,店门口早已挂满了熏制好的腊味,一块块熏好的腊肉、腊肠,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其色、香、味、形俱佳,备受食客喜爱。
“我们选制的腊肉原料,都是本地喂养2至3年的大猪,体重一般在200斤到300斤,这样的猪肉制作出来的腊肉,肉香味更浓,肉质口感更好。”毛嬢腊肉店的腊肉制作者甘勇表示,今年他家店里从11月下旬开始熏制腊肉,腌制过程全部采用纯手工制作。
倒入高粱酒、撒入食用盐、抹上本地花椒……在店里,甘勇和母亲正忙着处理刚从市场买回来的猪肉。她们仔细腌制好猪肉后,再一一放进腌肉容器腌制,10天之后再取出进行自然晾晒,最后,她们选取青冈碳和甘蔗进行2到3天的炕灶熏烤,方能出售。
忙完猪肉腌制工作后,甘勇又上腊肉熏制区忙活了起来,只见炕灶里挂满了密密麻麻的腊肉,火盆里炭火烧得正旺,甘勇把腊肉一一拿出反复查看,确保每一块肉都能熏制到位。仔细望去,炕里的腊肉早已被烘烤得金黄油亮,不断散发出浓郁的香味。
“我们熏制腊肉的时候,都是采取传统的熏制方式,选取本地的青冈碳和甘蔗小火慢熏,青冈碳可以提高腊肉的色泽度,甘蔗的糖分可以提高腊肉的鲜度,这样做出来的腊肉与普通柴火熏制的腊肉不仅外观区别明显,味道更是有巨大差异。”甘勇介绍,自己制作腊肉、腊肠已有10余年,每年的十一月份,他就和母亲开始制作腊肉,一年要做两千斤腊肉左右,店里回头客居多,除了本地人购买外,还销往广东和深圳等地。
随着春节的不断临近,每天白天忙完腊肉、腊肠的制作和售卖,甘勇一家还会进行“血豆腐”的制作。
“我们家的‘血豆腐’是将猪血、肉沫和新鲜豆腐与花椒、盐等作料混合,揉搓成团,经过晾晒后,再用板栗壳进行熏制。”甘勇说,与腊肉、腊肠不同,选择用板栗壳熏制会让豆腐色泽更好、口感更佳,为大家的饭桌再添“腊味”。
据悉,腊味制品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南北皆有出产,南方以腌腊猪肉较多,北方则以腌牛肉为主。每逢寒冬腊月,独山人都会熏制腊肉制品,经过熏制的腊肉、腊肠、血豆腐久放不坏,有炒、炖、蒸、凉拌等多种吃法,多年来已成为大家饭桌上无法割舍的家乡味。
如今,独山的腊味,不仅是一道美味的佳肴,更是家人、邻里之间的情感纽带,独山人将乡愁凝结在一块块腊味上,成为家人团聚和游子思乡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