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评|托育政策落地 母婴消费新蓝海正崛起
眼下,新的入托季、入学季正在开启,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秋季学期起,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将被免除。具体来说,根据政策,0—3岁婴幼儿家庭每孩每年可领取3600元育儿补贴,3—6岁儿童则可享受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对于无数正在为孩子成长而付出心血的父母来说,这不仅是切实的经济支持,更是一种安心和信心的注入。而从消费角度来看,这些政策有望成为撬动母婴消费与相关产业升级的关键杠杆,释放出“母婴经济”的巨大潜力。
母婴消费一直被认为是育儿家庭支出中最刚性的领域。奶粉、纸尿裤、婴儿车、安全座椅、儿童服装、早教课程……这些都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中研普华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母婴市场规模已达4.2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9.3%。
但与此同时,高企的育儿成本却限制了家庭的消费潜能。以奶粉为例,一线品牌配方奶粉的价格每罐在300元至400元之间,婴幼儿每月开销动辄千元以上。加上纸尿裤、营养品、亲子教育等支出,育儿家庭每年平均在0—6岁孩子身上的花费常常突破3万元。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这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如今,每年3600元的补贴能够覆盖一部分育儿家庭纸尿裤或婴儿食品的支出;免去的学前教育费用,则能为育儿家庭腾挪出更多资金投入到品质消费中。
换句话说,这些政策不仅缓解了“能不能消费”的问题,还增加了“敢不敢消费”的信心。
实际上,母婴消费市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升级动力并不完全取决于价格,而是源自家长对安全与品质的极致追求。补贴的直接投入,很可能会引导家庭在奶粉、辅食、纸尿裤、婴儿护肤品等领域优先选择更高品质产品。
近年来,“国货母婴”品牌正在快速崛起。飞鹤、君乐宝等乳企在高端奶粉市场份额逐年上升,贝因美、Babycare等本土母婴品牌也不断通过研发和设计拉近与国际品牌的差距。政策补贴叠加消费升级,将推动这些品牌进一步扩大市场,提升国产母婴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其实,母婴消费不仅仅是奶粉和纸尿裤,更是一个覆盖食品、医疗、教育、旅游、文化的庞大产业链。政策的减负效应将在这些环节引发“外溢消费”。比如,在智能母婴产品领域,婴儿监控器、智能体温计、哄睡机器人等新兴产品逐渐走进家庭。随着年轻父母愿意为“安心”和“便利”买单,科技赋能的母婴消费将成为市场增长极。
从更深远的角度看,新的托育政策释放的不仅是消费红利,更是信心红利。母婴消费的繁荣,也将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它既与育儿家庭幸福紧密相连,又与经济活力深度耦合;它们既减轻了父母的负担,也拓宽了母婴消费的空间;既提升了育儿家庭的生活品质,也增强了社会的生育信心。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国的母婴产业将迎来一个“从必需到美好”的升级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