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冰肌写芳年——记石油“铁姑娘”于圣兰
她是女人,又是铁人,她在胜利油田工作生活近五十个春秋,是我们油田职工的杰出代表。上级作家协会专门派作家为她出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集《黄河口女性“第一”》;1999年9月《胜利日报》以《第一个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的胜利女工》大篇幅报道了她的事迹;2011年胜利油田发现五十周年“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评选中她位居前十。她的事迹多次被《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中国石油报》等媒体报道。
在恰逢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石化成立35周年,胜利油田党委提出“从华八井再出发,重走胜利路”的今年,67岁的于圣兰大姐十分繁忙,我三次要求采访都落了空。在其参加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开发建设50周年活动的间隙,方有了一次在“神仙沟”旁的长时间交谈,同时也了解了这位石油女性的不凡事迹。
一、搞石油就要有“铁人”那股劲
她一九五一年十月出生于山东烟台福山一个小山村,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一心想参军的于圣兰却被军分区首长送到了923厂(胜利油田前名),她以绝食抗争,军分区首长对她说:“923厂也属于部队,跟部队一样重要。”待工作做通后,首长送给她一本写王进喜铁人事迹的书对她说:“国家急需石油,石油是国家的命脉,搞石油就要有王铁人那股劲,不管让你干哪一行都要拼命!”这句话她记了几十年,这本书她更读了几十遍。
这年底于圣兰被分配到胜利油田胜利采油指挥部(现为胜利采油厂),当了一名注水工。当时油田火热的生产建设场面深深地感染了她,她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不怕吃苦,努力工作,当年就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一九七五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把自己交给了党,党叫干啥就干啥,一切听从组织安排,从不讨价还价,不计名利得失。不论在什么岗位上,她都刻苦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高技术本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对工作总是尽心尽力,兢兢业业,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一九七五年夏天,组织派她到女子采油队担任副指导员,具体分管坨四站的原油集输工作。坨四站是胜坨油田一座重要的原油集输站,几百口油井生产的原油都要经这里处理后才能外输。这座油站技术要求高,管理难度大。于圣兰原先干的是注水工,一开始对油站工作不熟悉。她虚心拜工人为师,坚持跟班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很快掌握了油站的工艺流程和基本生产管理技术。坨四站是一个老站,随着油田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站的原油处理量超过了设计能力,造成原油脱水中含油量上升,每天有20多吨原油随着污水白白地流掉。于圣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便和职工一起根据现有条件,自己动手清理污油池和脱水器,以解决污水含油问题。污油池有120立方米,深2.4米,沉积泥沙有1米多厚,池内污水的温度高达65度,油气熏人。过去清理要停用3天,等温度降下来再干。可于圣兰想,早一天清理好就能早一天为国家减少损失。污油池刚停用3个小时,她就带头跳了下去。当时正值炎夏,上面太阳烤,下面油气蒸,不一会儿大家就汗流浃背,头晕目眩。于圣兰让其他人每干半小时轮换一次,她自己却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清完污油池的80多方沉砂后,接着又冒雨投入了清理脱水器的战斗。脱水器里的温度、气味比污油池更高更浓,而且脱水器是罐型的,人只能从底部的孔中钻进去,里面空间狭小,只能弯着腰清理。于圣兰不顾疲劳,穿上雨衣钻进70多度高温的脱水器里大干起来。由于在里面干的时间太长,当大家硬把她拖出来时,她累得昏了过去。经过艰苦的拼搏,脱水器终于清理完毕,大大提高了坨四站的原油处理能力,一年为国家回收原油15000多吨。
一九七六年初,于圣兰主动要求参加莱洲湾农场的筹建工作。这里的员工多为女性,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铁人”不是男人的专用称号,咱们女人也要当“铁人”,没有“铁人”那股劲就解决不了现在的困难。那时的莱洲湾是白茫茫一片盐碱滩,没有房子,没有水,没有电,条件十分艰苦。于圣兰和男同志一样,住帐篷,喝咸水,点蜡烛。进行土地测量时,每天要在野外跑70多里路,脚上磨起了血泡,但她不叫一声苦。在莱洲湾两年多的时间里,她风里来雨里去,专拣重担挑。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拖拉机的驾驶技术,顶着炎炎烈日深翻土地;大量设备器材运到了农场,她主动当了业余材料保管员,别人休息了,她还在擦洗设备,清点器材。看到这一切,大家都称赞她是大干社会主义的“铁姑娘”。在采访过程中,我了解了这样一个细节,“铁姑娘”称号传到她故乡后,面对亲友的询问她在信中做了如下解释:“ ……4月初,根据我的请求带领三名同志第一批开赴莱洲湾,放眼望去,白茫茫的盐碱滩无边无际,烂糟糟的泥塘坑坑洼洼。风沙大,无人烟、没有电、没有房子、更没有天然气。艰苦的现实摆到我们几个人面前。我们住帐篷,喝咸水,吃凉饭,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季节,水库工地开工了,油建二部的推土机开上工地。由于会战上的急,我和师傅们每天天不亮就驾驶着机车飞奔水库,迎着刺骨的寒风大干苦干,日夜连轴转,天天超额完成任务,使水库提前竣工。农场要修路,要盖房子,我带领几个姐妹一起卸石头,一次一个大石头从汽车上掉下来,正巧砸在我的腰部和左手中指,疼的我当场昏了过去。从医院醒来后,我又跑回工地干了起来。于是在莱洲湾工地“铁姑娘”的称号被广泛传来……”这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来水库视察听到对他的事迹介绍后,翘起大拇指激动地对她说:“真是名符其实的铁姑娘!”
一九七八年,组织上调派于圣兰到胜利采油指挥部采油四队担任副指导员,虽然设立了办公室但她仍然坚持在油井上和工人们一起干活。有一次保养抽油机,干了一整夜,傍晚回到队上,刚吃晚饭,就听有一口油井发生了故障,队上准备搞修井突击战,于圣兰忘记一天的劳累,又跟着大家来到井上。要排除这口井的故障,必须进行检泵作业。就是利用作业机把几百米的抽油杆和油管提出来检修。提抽油杆和油管时,要用大管嵌卸丝扣,这完全是个力气活,劳动强度极大,一般的男人难以胜任。于圣兰并末因为自己是个女同志而怯阵,而是和男同志一起站在井上抢着干,经过一夜苦战,终于修好了这口井。清晨,于圣兰和大家带着一身油泥回到队上,刚准备休息,她忽然想起,头一天跟班劳动时,工人们反映有一口井生产不正常,需要取油样进行化验分析,她又不顾休息,赶忙跑到资料室,提上一个油样桶,赶到七里以外的这口井上取回油样。由于连续三十多个小时没休息,于圣兰赶到身体越来越不舒畅,手和脚都抽起筋来,头晕恶心得厉害。事后,同志们关切地说她,不应该这样连续干、弄垮了身体可不得了。于圣兰心里感激同志们,但她想的更多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活着就要像王铁人那样拼命干,我祖国的早日富强,自己多流点汗,多吃点苦、受点累,是应该的,光荣的。
“理念决定行动”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在数十年的石油生涯中,类似的事例不知在于圣兰身上发生了多少,“铁姑娘”的称号迅速传遍的整个油田整个石油石化系统。并被石油化工部评为“学铁人标兵”光荣称号。
二、“铁姑娘”也有软心肠
我与于圣兰在同一机关——油田教育培训处共事十余年,知道她很多铁人的事迹,更知道“铁人”这一称号由来。令我困惑的是在我们相处的日子里在她身上很难找到“铁人”的影子,我比她年龄小十余岁,从她身上体验到了大姐般的体贴;阿姨般的关怀。她是全处公认的“好心人”、“软心肠”。记得我们刚为同事时,互相还不熟悉在一次会议上见我不高兴便追到办公室,非弄清楚缘由不可。几年后我担任了处机关的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根据上级要求组织了一次“慈善”捐款,当时她在外地没有通知到,领导说没通知到的就算了。这项工作结束后,于圣兰从外地归来听说后,来到我办公室硬要补交上比建议数额还多二百块钱的这笔钱,我说现金和名单已经上交,有机会再说吧,她坚定地说,其他事可以再说,慈善的事不能再说。我只得跑到上级机关更改了资料,补交上了这笔钱。
“刚柔相济,儒道相溶”这是与于圣兰相处多年的一大书法家送给她的一幅字,也是对她人生品质深层次的写照。从另一个侧面回放她的历史,就不难说明这一点。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金钱社会,于圣兰的故事可能让一些年轻人难以置信,可又是千真万确。
一九七三年初于圣兰在油田第一次领到了工资,然而她拿着这几十元钱却是辗转反侧,当天夜里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是来建设大油田的,不是来挣工资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求解放,不怕流血牺牲,他们既没有星期天,也不发工资,现在我们国家还不富裕,自己每天所干的工作是应尽的,再说,我有今天,也是党和人民给的,这钱说啥我也不能要。
第二天她便只留下十二元的伙食费,其余都又交还给会计,让他把这钱交给国家。会计找不到“国家”,一连四、五个月,都交给了队上最高领导——指导员。有一天,指导员找到于圣兰,告诉她,你的工资没地方交,工资是你应得的报酬,是党和人民对咱石油工人的关怀,你一定拿着。经过一番“理论”,于圣兰见不拿不行了,就对指导员说:“那行,我收下,那请你替我存起来吧。”指导员见她仍然不要,就把这笔钱存到了银行。
第二年春天,她所工作的附近农村胜坨公社(现胜坨镇)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于圣兰就想把指导员代她存的这50元钱送给灾民(当时她月工资只有30元)。碰巧这时收到家里一封信,说青黄不接,若有钱可给家里寄来。是给家里,还是给当地灾民?她想来想去,还是决定送给当地灾民。当晚就给家里写了封信,说明了情况,讲清了应该像“铁人”像雷锋那样有困难先考虑大家后考虑小家的道理。后来,当地灾民敲锣打鼓来油田送来感谢信,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缘由和于圣兰做的好事。
其实,从参加工作来于圣兰身上一直并存着两个称号“铁人”和“好人”。采访过程中当年胜采指挥部她的上级张指挥向笔者这样评价她:面对困难她是“硬汉子”;面对弱者却有一副“软心肠”。
一九七五年已经成为国家正式干部的她,始终把自己当成群众的一员,外出开会、坐车、住招待所,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莱洲湾农场创业时,没有商店和医院,她就利用午休和饭后的时间为大家卖东西。春耕大忙季节,就把代销的东西带到田间地头,休息时售货。一个月就代售了六百多元的日用品。过去她曾在故乡学过医,农场没有卫生员,她背起了药箱主动为大家治病,当起了卫生员,一到工余时间,就北起药箱,走家串户,宣传卫生常识,送医送药到病人床前。七五年夏天的一个雨夜,都十二点多了,于圣兰刚刚躺下,就听到有人敲门,她开门一看,原来是输气大队参加农田会战的二位工人,说他们那里有一个工人病了,让于圣兰去看看。于圣兰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就朝他俩指点的方向奔去。雨急天黑,道路泥泞,在过一条水沟时,于圣兰从横 水沟的油管上摔了下去,弄得浑身都是泥水。她从水沟里爬上来,匆匆忙忙赶到病人床前。经过询问和诊断,知道是受凉引起胃痛。针灸之后,病情迅速好转。于圣兰给病人留下药,又告诉了应注意的事项。当她回到自己的宿舍时,已是深夜两点多了。天刚蒙蒙亮,她又赶去看望那位同志,见他的病好了,这才放心地回来了。于圣兰既是指导员,又是代售员,还兼做了保管员、卫生员、材料员、广播员、辅导员、图书管理员,大家称她是农场的“八大员”。
于圣兰对自己生活节俭,但对同志的困难却诚心相助,心里装的是国家和人民。别人有困难时,她主动送钱送物。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河北唐山、丰南发生强烈地震后,她为表达自己的心意,拿出一百元钱寄给了河北省委转给唐山人民。她没有写详细地址和自己的名子,可没过多久,河北省委把这笔钱给退了回来,后来经多方调查,才知道是于圣兰寄的,就把这笔钱退给了她。可于圣兰又把这笔钱从商店里买了一批日用百货,带回了农场,扩大了农场小卖部。
在莱洲湾农场时有一户家属叫柳淑芹,她爱人在本指挥部采油二大队工作,孩子小学刚毕业,要上初中了,但莱洲湾没有中学,她爱人到处联系也解决不了,急得直哭,身体本来就不好,一下病倒了。于圣兰去给柳淑琴看病时,了解了这件事后,就安慰柳淑琴不要着急,一定帮她想办法。第二天,于圣兰正巧有事到基地,路过石油学院(现石油大学)。心想,让孩子上石油学院的中学不行吗?她下车找石油学院工宣队代表和领导商量,他们对这件事很支持,只是说人员挤,没有桌子。于圣兰说:“只要收,桌子我们帮他解决。”在石油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孩子终于上学了。柳淑琴一高兴病也好了,第二天就下地了。于圣兰又了解到柳淑琴有严重关节炎,心脏病,不能干重活,不能桃水。可是莱洲湾缺水,每天由水灌车送两趟水。水灌车一来,水少人多,排队排得很长。柳淑琴爱人又不在家,吃水困难,于圣兰就每天帮柳淑琴家挑水。这个时候又了解柳淑琴家后排的一户家属病了,也是爱人在会战前线不在家,于圣兰又利用业余时间去给她做饭,伺候她五、六天,那个家属病好后拉着于圣兰的手说:“这场大病这么快好了,多亏你周到的伺候!”于圣兰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受于圣兰帮助和资助过的何止这几位,还有很多、很多,直到今天这个数字仍在增加。
我与于圣兰交流时她跟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有一身硬力气,却有一个软心肠,再苦再累我不怕,再大的困难能克服,但见不到别人有困难,常常挺着身子为别人流泪!”
数十年来,于圣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今尽管油田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于圣兰仍然保持过去那种艰苦朴素的好作风,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的一些钱捐给灾区。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第一时间寄去的衣服等物品;去年冬天一个最寒冷的晚上,她把自己家的被子抱给了小区内水站上值班的职工。
在于圣兰家里挂着几张她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最中间的一张是与当时的国家主席李先念和排球运动员郎平的照片。她向我述说了这张照片的来历。
一九八一年四月,于圣兰被评为“全国学雷锋”积极分子,作为全国石油系统唯一的一名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学雷锋积极分子”代表会。成为胜利油田第一个走进中南海,并受到李先念、胡耀帮、叶剑英、邓英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胜利女工。
当时她和国家女排队员郎平在最前排坐在一起,李先念主席走过来问她:“你是从哪里来的?”她激动地站起来说:“从山东胜利油田来的”,又忽然问她:“你有多高?”她回答:“一米七多一点!”。接着又问郎平的身高,转头又对她说:“你和她(指郎平)比一下身高。”她俩闻命便站在了一起,在女同事面前为“高”个的她,却比郎平矮大一截子。李先念主席笑着说:“好啊!坐下吧,一个搞石油的,一个打排球的,你们俩都很光荣”。
说到这里,我发现于圣兰眼角内生出了泪水。
三、从“铁姑娘”到优秀思想工作者
七二年来油田时她是一位二十刚出头的大姑娘,靠自己的拼搏不到十年的时间便走上的油田中层领导的领导岗位,并且一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响遍全油田的“优秀思想工作者”。
“没有文化知识,就不会有技术,也就不会为油田做出突出的贡献!”这是于圣兰的体会,并后悔自己上学太少。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后,于圣兰决定报考大学,首先得到丈夫的支持,向组织上请示汇报之后,又得到党委领导的赞许和关怀。组织上给了于圣兰复习迎考时间。于圣兰又把母亲从老家接来,请她们帮着照看孩子,丈夫则给予了支持和帮助。于圣兰一头扎进了书本之中。
34岁的于圣兰,胜利油田赫赫有名的劳模标兵,冒着七月的炎热,拿着准考证,走进了大学考场。告别学校十几年,在几乎对知识生疏了的情况下,再来攀登书山,行舟学海,难免有翻沟覆舟之虞,果然,家人的担心世人的关心成了无情的棒喝,于圣兰落榜了。
劳模(标兵)在这场向科学进军的攻坚战中纷纷落马,一时间整个胜利油田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议论纷纷。反对者说:“劳模标兵就是没有文化,只能干活。当老黄牛还行,凭分数考大学就不行了。”同情者说:“劳模(标兵)也有自己的难处。除了拼命搞会战之外,还得做思想政治工作,还得钻研业务技术,哪有时间去复习文化。”有些劳模(标兵)深深地叹了口气说:“唉,算了。我们认了,学文化不行就不行,别再考大学了,还是好好干活吧。”
于圣兰从小就好强,尽管这第一次考大学离录取分数线差了八十分之多,但她就是不服输,当即决定还考第二次。有些好心人私下对于圣兰说:“你是劳模标兵,可以去找工会,争取照顾免试,并且国家有这个政策。”于圣兰谢谢了他们的好意,仍然坚定地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劳模(标兵)上大学,也得堂堂正正地考进去。”她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中准备参加第三次高考,于圣兰终于取得了超出录取分数线60多分的好成绩,硬是凭自己的本事考上了大学,为油田的劳模标兵争得了这口气,可以面对胜利油田的芸芸众生而胜利地扬眉吐气了。谁见了她,谁就伸出大拇指说:“你真有毅力、真有志气”!
在开学典礼大会上,分管教育的油田党委副书记,向一千多名大学生表扬于圣兰,他说:“于圣兰作为劳模标兵,完全是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她可以要求照顾,但她没有要求照顾,那些东奔西跑,找这个领导,找那个书记而要求照顾,乞求免试的同志,应该好好向于圣兰学习学习她这种精神、这种毅力和志气!要凭自己的真本事考大学,要不畏艰苦,不怕挫折,勇往直前地向科学进军。”这位党委副书记对于圣兰的赞扬之词,足足说了半个多小时。党校的校长在讲话中也对于圣兰坚持不懈,一连三次考大学的毅力赞不绝口。
在上大学期间,于圣兰和党校的同志们一起联合编写了题为《如何做好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教材。在86级毕业大学纪念册上,于圣兰留下了“建四化献才能,君莫忘同窗情”的题词。
大学的深造,为于圣兰以后在机关工作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谈谈企业办公室的作用》、《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的探讨》、《漫谈老年人优势》、《应大力启用老年人才》、《关于职工家属学习和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等数篇论文,在全国有关报刊杂志上发表。并在一九八八年顺利通过评审,获得了高级政工师的职称。
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于圣兰深深知道必须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她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积极探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措施,在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团结人、教育人的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她先后转化15名较明显的后进青年,他们有的入了党、入了团,有的被评为青年突击手,还有的成为生产中的骨干。
于圣兰刚到采油十四队时,遇到了一名后进青年小王,这名青年原来下乡七年,招工来油田后,想的是“当了工人有了铁饭碗,下乡受了罪,现在应该自由自在的玩一玩”。所以,来油田四年多,干什么工作都不用心,当内修工出事,当采油工上班串岗,填写假资料,先后换了六个单位,处处讨人厌,成了有名的“人人烦”。一九七九年底,小王调到采油十四队,进队的第一天,队长找他谈话分配到二号站上班,队长话音未落他就顶上了,还叫喊道:“我不能上小班,一不会量油,二不会测气,三不会看压力,要是抽油机翻了,你们要跟我一起蹲监狱”。许多职工议论纷纷说:“这是一块定了型的砖”。可于圣兰不这么看,她分析了小王的情况,看到了社会上不正之风对他的影响,感到自己有责任帮助小王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于是,她主动接近小王,经常一起工作,一起拉家常。开始,小王对于圣兰很烦感,但于圣兰不急躁,反复耐心地做启发引导工作,同时和小王父母联系,把组织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小王的思想有了进步,工作有了成绩,于圣兰就及时肯定,热情鼓励。小王生活上有困难时,于圣兰和队干部就主动帮助解决。小王的爱人来队探亲,队里给他安排房子,装好电灯,接好生活用气,这对小王触动较大。接着,于圣兰又组织党团员都来做小王的思想转化工作。在党组织和于圣兰的反复教育和帮助下,小王走上了正路,他激动地说:“什么好听的话我都不说了,只有一条好好工作”。打那以后,小王工作积极了,不怕脏、不怕累,有时一个月干一个半月的活,还经常帮助别人做好事。有一次,小王在车站遇到一位来油田看儿子的老大娘,因路不熟找不到儿子的工作单位,小王就主动用自行车把老大娘送到她儿子那里。由于小王进步快、成绩突出,还被评为采油指挥部“新长征突出手”。
于圣兰同志还在采油队组织发动职工加强井、站管理,增产探潜,使队上原油产量月月年年超额完成任务,并获得“高产稳产采油队”和“油田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称号。在胜采团委当领导时,该单位荣获“石油部为发展石油工业献青春,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竞赛”优胜单位。
于圣兰同志成绩突出,连年被评为先进,多次被评为“油田标兵”、“模范党员”、“学雷锋模范”;一九七八年被石油化工部授予“学铁人标兵”称号;一九七九年被团中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一九九三年,根据工作需要,于圣兰同志调到教育培训处工作。她在负责教培处老年工作中,健全管理服务网络,建章立制,亲自制定了《离退休职工管理办法》、《岗位职责及各项管理制度汇编》、《关于加强老年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等,以教培处文件下发,并付诸实施。她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和特点,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为老年人服务的日常工作中去。采用感情投资法、特殊效应法、寓教于乐法和家庭教育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本单位有位老教师叫章之轩,已经83岁,退休后回老家上海居住,因双目失明,半身瘫痪,长年卧床不起。于圣兰了解到情况后,万分焦急,采取各种措施,既与章老师去信联系,又四处寻找章老师在油田的亲人,及时取得了联系,要来院方证明,多次亲自与老干部处协商,为章老师申请护理费。老干部处专门下发文件,拨出专门困难补助经费定时发放,并为其出具证明,同意在上海市治疗,享受在油田报销待遇。于圣兰到上海专程看望他时,章老师激动地说:“没有你我早去西天了!”。她还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养老关、保持晚节,写好自己历史的最后一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她勤政廉洁,把买慰问品时商店给一点比例的优惠钱,全部用以为老同志服务过程中无法报销的费用开支上,精打细算、管好用好老年经费。她积极创办老年经济实体,办好老年活动室,开展文体活动,认真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使老年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多次在局文艺比赛中获奖;一九九五年至二〇〇〇年连续六年被评为局“老年工作先进单位”;一九九八年被评为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一九九九年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既是退休后,仍在积极发挥余热,至二〇一七年已五次被各级组织评为“四个老有”先进个人。
于圣兰长期从事领导工作多年,党性强、组织性强、原则性强,善于从大局出发,把握方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工作中体现出较强的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领导水平。并擅长结合具体工作搞调研,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思维缜密,决策科学,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二〇〇〇年一月改革出版社出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题写书名的《中华群英谱》一书对于圣兰的突出事迹进行了重点报道。作为黄河口女性“第一”的于圣兰,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从她所走过的足迹,我们可以像白天一样清楚地看到,她为了党的事业,是如何地顽强拼搏,何等的无私奉献!
许多人探讨于圣兰“成功”的秘密,其实我也在困惑,我不想述说与于圣兰同期来油田的个别女性的处境,只想把几年前于圣兰应邀参加油田妇联主持的女劳模标兵的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节录如下,也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作为女性,要敢于回答生活的挑战,没有我地球照样转,但有我就不一样,因为有了我,这个岗位以至于整个事业就有我的智慧,我的力量,我的贡献。
伟大的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整个世界都是女人的乳汁哺育的。”所以,每个女性,都应该清醒而自豪地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是多么残酷地歧视妇女,压抑妇女,蹂躏妇女呀!孔子的理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导致了神权、族权、夫权,这三权合成的对妇女的束约力,至今改革开放和时代仍不乏抱着“男尊女卑”的旧观念来对待女性的人和事例。
难道我们女性天生就比男性差吗?我认为不见得。从现代的科学研究可以证实,女性在许多方面优于男性:语言表达,女性比男性发育早;听觉,女性比男性敏感;记忆力,女性比男性强;嗅觉,女性比男性灵敏度高;造血功能,女性比男性旺;心理素质,女性比男性稳定;扩散思维能力,女性比男性幅度宽;直观能力,女性比男性准确;人际关系的操作,女性比男性协调性佳;忍耐性,女性比男性持久。这10个方面,可以说是女性的“十大优势”。我们并不想仗特这“十大优势”而压男性一头,我们只是争取男女平等而已,正如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所说:“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到。妇女能顶半边天!
几千年的中国,形成了一套阻碍妇女解放的理论。诸如:“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贤妻良母”,还有什么《女儿经》之类的等等等等。这些传统观念的幽灵,仍然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徘徊,它顽固地阻碍着当代女性的彻底解放!我们女性,尤其是社会女性,要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我必须勇敢地说一句:“我不愿意只做贤妻良母!”
伟大的母亲们,请放眼世界,看一看咤咤风云的巾帼英雄吧!且不说古代的花木兰,解放战争年代的刘胡兰,赵一曼,郭俊卿以及苏联的卓娅,请看现代的宋庆龄、邓颖超、彭佩云、陈慕华、钱正英,她们以自身的努力而作出的卓越贡献,足足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写下了一页又一页的光辉篇章。
还有那冰心老人,在三个孩子的啼哭声中,辛勤笔耕,成为当代文学作家;撒切尔夫人,在丈夫和孩子们的支持下,纵横政坛,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连任三届首相的“铁娘子”。
改革开放的母亲以及将要作母亲的女同胞们,勇放地从温馨的小家庭之中走出来吧!母亲,不应该是特制的生育器、洗衣机、缝纫机、洗碗机……她有理想,有追求,有自我价值,有无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一旦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宏大无边的天际中,就会闪耀出灿烂的群星!然而,当母亲成为他人的附属品,失去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又有什么伟大可言呢?
姐妹们,不要再犹豫了,怀着危机感,义无反顾地投入现代人类的竞争吧!
我不愿意只做“贤妻良母,我既要家庭,更要事业!”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只为自己活着,只为家庭奔忙,是可怜的,只有投身到壮丽的事业中去,人生才变得充实,才富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