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

华东师大三门“老课”拿下创新特等奖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 时间2023-06-20 13:39:33

  日前,第三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华东师范大学《环境法》《微观经济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3门“老课”拿下了3个创新特等奖。“经典老课”是如何创新“出圈”的?

  在《环境法》课上,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王欢欢教授以环境问题的解决为目标,打破原有的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壁垒,重新梳理并合理设置跨学科知识点;还引入大量数据,并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和算法,将文科的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统一。

  比如,在“生态补偿制度”这节课上,学生要使用生态地理的三维可视化交互式学习平台,进行地形地质属性信息查询,借助数据定位空间实体,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模拟,感知污染排放、经济活动等变化,并完成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报告,为相关法律制度完善提供科学支撑。

  欧阳晓灵副教授正在介绍《微观经济学》课程。华东师大供图。

  在《微观经济学》课上,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部欧阳晓灵副教授结合阶梯电价政策内涵,引导学生讨论:阶梯电价改革如何影响我国居民电力消费?该政策是否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双重目标?

  针对课堂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较被动的痛点,课程团队通过教学资源构建,结合智慧教学和移动社交平台,打造“自主预练—吸收内化—实践强化”学习闭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与支持。基于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中国经济案例,采用“以学为中心”的翻转课堂,丰富课程“打开方式”;创设课程实验与圆桌论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微观经济学》课程改革成果。华东师范大学供图

  值得注意的是,这堂由3名教授和1名副教授组成的团队先后指导200余人次本科生冲击各类学科竞赛,指导本科生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篇,ESI全球高被引论文3篇和热点论文1篇;荣获国际级、国家级学科竞赛项目近20项。

  开课近30年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课程,是地理学的专业核心课程。它链接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与体验,给予学生地理景观、地理过程最形象的感知,供给学生对学科价值最深刻的体验。

  图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课程所结合的国家重大工程和项目情况。华东师大供图

  “由于缺乏地学相关国家重大问题与需求的牵引,学生对学科服务国家需求的价值取向缺乏深刻的感知、体验、认同。”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周立旻教授说。

  课程团队尝试构建了一套“超越知识点”的教学。围绕区域差异性国情特色,以课程思政为牵引,团队重组教学资源,构建长江三角洲“大民生、大生态”野外实践基地,贵州普定“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野外实践基地,新疆北天山“一带一路”野外实习基地三个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群。在全国范围内拓展了近200 个实习站位,形成1500多个课程思政牵引的野外实习教学设计,基本覆盖西北沙漠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长江三峡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学科视野和思维。

  据悉,华东师大依托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设计完备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开展入职型、提高型和诊断型三类教师研修活动,年均举办30余场教师研修活动,有效传递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教学设计的方法。不仅年轻教师参与,专业“大佬”也积极“出战”,本次大赛一半参赛教师为教授。

  学校还设立由“育人贡献奖”“本科教学优秀奖”“本科教学专项奖”组成的校内教学荣誉体系,实施卓越激励机制,奖励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全国教材建设奖、国家一流课程以及重大教学比赛获奖等显著教学成果的教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经济与法资讯网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广告
广告

最新图片

小S徐熙娣确诊新冠 《小姐不熙娣》将暂停录制 航运指数揭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向好 索尼进军电竞外设,高端定位能否冲击市场? 《七人乐队》大师集结致敬香港 洪金宝袁和平单元预告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