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想点菜,先关注公众号?你可以说不!

来源:中国青年网 点击数: 时间2023-06-21 10:03:24

  停车缴费、点餐、购物……扫码支付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见做法。然而,部分场所要求消费者通过关注公众号来缴费,导致消费者遇到强制授权个人信息、日常频繁被推送广告等情况。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消费过程中,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者扫码关注的行为是否违法?该行为又给消费者和消费市场带来哪些危害?

  01商家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 专家:该行为涉嫌违法 扫码消费原本是为了方便消费者和商家,但不少商家却要求消费者必须关注商家的公众号才能点餐、结账。很多消费者反映,他们关注公众号后经常会收到广告推送,甚至接到不少广告骚扰电话。

  除了广告骚扰,有的市民更担心泄露个人隐私。河北邯郸市民赵先生表示,“关注公众号后,商家能获取我的个人信息,感觉隐私都被泄露了。”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商家此举是为了获取流量,加大广告推送,甚至还衍生出了另一类“黑灰产业”。

  “商家公众号获得大量阅读量和关注量以后,就能用广告和信息推送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更多关注和复购,把流量转化为销量。更过分的做法就是‘养号’,商家把公众号‘养肥’以后再高价卖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此外,《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也明确表示,未经互联网用户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关注其他用户公众账号。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指出,商家强迫关注公众号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

  02

  中消协:涉及消费者信息的过度收集

  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

  除了推送骚扰广告之外,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监督部副主任陈昂指出,消费者可能在申请各种权限的过程中面临个人信息泄露和落入消费陷阱的风险。

  例如,商家要求消费者填写个人信息成为会员享受折扣,或者通过公众号和小程序自动获取消费者在平台关联过的电话、生日、性别等个人信息,都可能涉及对消费者信息的过度收集。

  陈昂表示,经营者将关注公众号或使用手机APP、小程序作为消费者行使权利或享受服务的前提,并在此过程中获取与服务无关的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

  03

  中消协:消费者如被强迫关注公号

  可明确拒绝并投诉举报

  据了解,北京、上海、江苏、深圳等地的消协组织已经就“扫码强制关注使用”发声,通过发布倡议、组织经营者进行自律承诺、开展专项消费监督等维权工作,呼吁商场、餐厅、停车场等商家在扫码缴费过程中不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不过度索取消费者个人信息。

  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消费者可将遇到的此类问题通过电子邮件(ccaxfjd@cca.org.cn)方式向中国消费者协会进行反映

  中消协消费监督部副主任陈昂认为,中国消费者协会将委托专业维权志愿者对线索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并视情节采取提示警示、约谈劝喻、支持消费者诉讼、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建议,消费者如果被强迫关注公众号,可以明确拒绝并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在促消费、拉内需、恢复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商家广告宣传的需求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指出,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通过建立独立、公允、非盈利性的商业信息登记平台,为商家提供广告分发渠道,由消费者自主登记和选择广告推送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经济与法资讯网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广告
广告

最新图片

小S徐熙娣确诊新冠 《小姐不熙娣》将暂停录制 航运指数揭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向好 索尼进军电竞外设,高端定位能否冲击市场? 《七人乐队》大师集结致敬香港 洪金宝袁和平单元预告曝光